福德與智慧之並稱。據成唯識論卷九記載,菩薩所修諸勝行中,以慧爲性者稱爲智,其余則稱爲福。菩薩爲成就佛果,必須上求菩提(智業),下化衆生(福業),因其所具備之福、智二行(福智二業),系成佛最勝之實踐,故稱爲“二種勝行”。菩薩一切行爲,雖總攝于福行與智行,若加以區別,則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此中,前五者屬于福行,智慧屬智行;或以前叁者屬福行,智慧屬智行,而居中之精進、禅定則通于智行與福行。
又以菩薩自初發心修六度萬行,具足所有福德,能顯現法身,莊嚴佛果,故稱福德莊嚴,略稱福嚴,屬利他之行;修習正智見,淨盡無明,能顯現法身,莊嚴佛果,故稱智慧莊嚴,略稱智嚴,屬自利之行。菩薩若具足二種莊嚴而自利利他,則能知佛性。[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七、大乘義章卷十二、大乘入道次第、釋門歸敬儀卷中]
(術語)一福德,二智慧。即二種莊嚴。此二德莊嚴法身者也。菩薩自初發心,修六度萬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顯現法身,謂之福德莊嚴,修習正智見,淨盡無明,能顯現法身,謂之智慧莊嚴。六度中布施等六度爲福德莊嚴,第六般若爲智慧莊嚴。又福德屬于利他。智慧屬于自利。菩薩一切之萬行,攝在此二者也。涅槃經二十七曰:“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種莊嚴者,則知佛性。”
福德與智慧。佛菩薩的化身,即以福德和智慧來作莊嚴。 - 陳義孝編
福德與智慧的並稱。據《成唯識論》卷九記載,菩薩所修諸勝行中,以慧爲性者稱爲智,其余則稱爲福。菩薩爲成就佛果,必須上求菩提(智業),下化衆生(福業),因其所具備的福、智二行(福智二業),系成佛最勝的實踐,故稱爲“二種勝行”。菩薩一切行爲,雖總攝于福行與智行,若加以區別,則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此中前五者屬于福行,智慧屬智行;或以前叁者屬福行,智慧屬智行,而居中之精進、禅定則通于智行與福行。 - 于淩波居士著
福德與智慧,佛菩薩的化身,即以福德與智慧來作莊嚴。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