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s/aran!a,巴利語saran!a。又作皈依。指歸敬依投于佛、法、僧叁寶。歸依之梵語含有救濟、救護之義,即依叁寶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攝導歸依者,使能止息無邊之生死苦輪大怖畏,而得解脫一切之苦。又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下載,歸,反還之義,即反邪師而還事正師;依,憑依、依靠之義,即憑心之靈覺而得出離叁塗及叁界之生死。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叁十四載(大二七·一七七上):“衆人怖所逼,多歸依諸山,園苑及叢林,孤樹製多等。此歸依非勝,此歸依非尊,不因此歸依,能解脫衆苦。諸有歸依佛,及歸依法僧,于四聖谛中,恒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衆苦,知八支聖道,趣安隱涅槃。此歸依最勝,此歸依最尊,必因此歸依,能解脫衆苦。”蓋歸依即由深切之信心,信佛、法、僧叁寶確爲真正之歸依處,能因之而得種種功德;既知叁寶有此等功德,乃立願爲一佛弟子,信受奉行,懇求叁寶之威德加持攝受,將一己之身心歸屬于叁寶,而不再屬天魔外道。
有關能歸依之體,據大毗婆沙論卷叁十四所舉,有以名等爲能歸依者,有以語業爲能歸依者,有以身業爲能歸依者,亦有以信爲能歸依者。總括上述諸說,即以身語業及能起彼之心、心所法、諸隨行等善之五蘊爲能歸依之體。此外,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舉出歸依之異于敬禮者有七種,即:(一)歸依唯局于身、語二業。(二)必具歸叁寶而成業,故歸依之境廣。(叁)歸依必“盡未來際”。(四)歸依情懇,通于表業與無表業。(五)歸依必合于身、語二業,其義較重。(六)歸依帶相,故唯于欲、色二界有之。(七)歸依乃觀真理而成,故義較勝。
一般而言,歸依是信仰、希願領受外來之助力,從他力而得救濟。然以歸依之至深意義而言,其最終仍是歸向自己之自心、自性。即佛于涅槃會上所教誡弟子之“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此乃明示弟子應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學。蓋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故自己身心之當體,即爲正法涅槃。[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五、俱舍論卷十四、顯宗論卷二十](參閱“叁歸依”688)
(術語)于勝者歸投依伏也。大乘義章十曰:“歸投依伏故曰歸依。歸投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王。如怯依勇。”法界次第上之上曰:“歸以反還爲義,依者憑也。”義林章四本曰:“歸依者,歸敬依投之義。”勝鬘經曰:“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
歸投依靠的意思。 - 陳義孝編
雜集論八卷十五頁雲:何故此滅複名歸依?無有虛妄意樂加行所依處故。由于彼滅所發意樂,及正加行,無虛妄性所依處故。所依止義,是歸依義。 - 朱芾煌
另作「歸命、自歸」,保護;救濟;避難;投歸于。 - 莊春江居士編
歸投依靠的意思。歸依與皈依同義。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