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1924)湖南沅江人,俗姓魯。字涵虛。幼時多病,十二歲依月泉法師出家,受戒後曾自修多年。後至日本,住高野山,專學禅密,年叁十四,得阿阇黎位回國。後返湖南,住沅江景星寺,先後創辦佛學院、普通佛學研究所、佛教居士林、念佛社及蓮社十余處。有禅海珍參一卷行世。
(術語)佛所得之叁昧名。如于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于佛之智海印現一切之法也。大集經十五曰:“譬如閻浮提一切衆生身及余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爲大海印。”寶積經二十五曰:“如大海,一切衆流悉入其中,一切諸法入法印中,亦複如是,故名海印。”探玄記四曰:“海印者,從喻爲名,如修羅四兵列在空中,于大海中印現其像。菩薩定心猶如大海,應機現異,如彼兵像故。”還源觀曰:“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像齊現,猶如大海由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像不現。”八十華嚴經十四曰:“衆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叁昧威神力。”楞嚴經四曰:“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叁藏法數叁十九依宗鏡錄于海印叁昧列十義。華嚴宗以此海印叁昧爲華嚴經所依之定。華嚴經鈔二曰:“如說法華依無量義處叁昧,說般若經依等持王叁昧,說涅槃經依不動叁昧,故說諸經,多依叁昧,今說此經,依何叁昧?即海印叁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