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pr!s!t!ha-labdha-jn~a^na。又作無分別後智、後得無分別智。無分別智之一。與“根本無分別智”(根本智)相對。即根本無分別智後所得之智。蓋此智乃根本智所引,能了達依他如幻之境,故稱如量智、權智、俗智。又根本智爲非能分別、非所分別,此智則爲所分別、能分別。于十波羅蜜中,與後之方便善巧等四波羅蜜相配。據無性攝大乘論釋卷八載,此智可別爲五種:(一)通達思擇,于真決定,于真現觀,故稱通達;由後得智思擇如是所得通達,即于中自內審察此事如是,故稱通達思擇。(二)隨念思擇,謂于後時隨念通達,念言“我曾通達是事”,故稱隨念思擇。(叁)安立思擇,謂從此出,如所通達爲他宣說,故稱安立思擇。(四)和合思擇,謂以總相觀緣一切法,由此觀故進趣轉依,或轉依已,重起此觀,故稱和合思擇。(五)如意思擇,謂智現前,隨所思惟,一切如意,如令地等變成金等,故稱如意思擇。又此智與斷道有關,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大叁○·六○六上):“後智思惟所緣故,令彼所斷(根本智斷),更不複起。又前智能進趣修道中出世斷道,第二智(後智)能進趣世、出世斷道,無有純世間道能永害隨眠。”[唐譯攝大乘論釋卷八、佛地經論卷叁、成唯識論卷十]
(術語)正冥符真如之智,離無分別之念故謂之無分別智,又曰根本智,後分別一切差別相之智,謂之分別智,又雲後得智。以是爲根本智後所得之智也。又俗智,如量智等。佛陀起大悲救衆生者,此後得智也。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十二曰:“根本智依非心非非心,後得智則依止心故。二智于境有異:根本智不取境以境智無異故,後得智取境以境智有異故;根本智不緣境如閉目,後得智緣境如開目。”同四曰:“如來本識永離一切解脫障及智障,此識或名無分別智,或名無分別後智。若于衆生起利益事一分名俗智,若緣一切無性起一分名真如智,此二合名應身。”
二智之一,境智無異,不起分別,名根本智,分別一切差別之相,慧照分明,即名後得智。 - 陳義孝編
依根本智而契悟真理,悟後所得的濟度衆生的智慧,稱後得智。根本智是離分別之念的智慧,由證得根本智後,再起分別一切差別之相的智慧,稱爲分別智,又稱後得智。見道位的菩薩,就是以此根本、後得二智,緣真俗二境。《攝大乘論釋》曰:“如來本識永離一切解脫障及智障,此識或名無分別智,或名無分別後智。若于衆生起利益事一分名俗智,若緣一切無性起一分名真如智,此二合名應身。”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