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根機;緣,因緣。衆生之根機具有接受佛、菩薩等教化之因緣,稱爲機緣;凡說法教化皆以機根之純熟爲緣而起。此外,禅宗師家教化弟子時,極強調順應各種機緣而施行其教法。鎮州臨濟慧照禅師語錄(大四七·五○○中):“爾看眉毛有幾莖,這個具機緣,學人不會,便即心狂。”[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一、六祖壇經機緣品、法華玄義卷六上]
(術語)機謂根機,緣謂因緣。言衆生有善根之機,而爲受教法之緣者。最勝王經一曰:“隨其器量,善應機緣,而爲說法。”淨名玄一曰:“聖人說法,深鑒機緣。”文句記二下曰:“演一乘之實唱,飽妙行之機緣。”四教義一曰:“夫衆生機緣不一,是以教門種種不同。”[囗@又]禅家宗匠,臨機應緣之行藏作略,謂之機緣。六祖壇經有機緣篇。
1.根機和因緣。2.從前結過的緣,現在到了熟的時候,也就是機會到了。 - 陳義孝編
泛指機會和緣分。如劉白羽《日出》:“但很長很長時間,我卻沒有機緣看日出。”此詞源于佛教,現義有所引申。如《金光明最勝王經·如來壽量品》:“隨其器量,善應機緣,爲彼說法,是如來行。”《四教義》卷一:“夫衆生機緣不一,是以教門種種不同。”又《壇經》有《機緣品》,表明禅宗接引學人,也有臨機應緣各種差別。佛經義旨有大小、偏圓、漸頓、權實,皆由衆生機緣各別,必須隨機施化,方能各自受益。機、緣皆就衆生而言,謂衆生有善要根之“機”而爲受教法之“緣”。機有善根細微待發、聖凡相關相對、適宜事理修法等義。佛典中,機緣、根機、根器、根性常互用;也單用“機”,如:“隨機施化”、“應機說法”等。(禹振聲)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