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nirma^n!a-ka^ya。乃佛爲利益地前凡夫等衆生而變現種種形相之身。(一)二身之一,與法身或真身並稱二身。即叁十二相具足的佛之生身。與法、報、應叁身中之“應身”相同。[法身經、大智度論卷叁十]
(二)叁身之一,與應身、法身合稱叁身。即佛爲人、天等五趣衆生所化現之龍、鬼等非佛形之身。此中,應身指現佛形之身。[合部金光明經卷一之叁身分別品、新譯大乘起信論卷上、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本]
(叁)叁身之一,與應身、真身合稱叁身。即應身之分身化佛,系依應身(指生于王宮之身、道樹現成之身)所化現,本無而忽有之佛形,故又稱化佛。此應、化二身,系由前述之應身所別開者。[大乘義章卷十九]
(四)叁身之一,與自性身、受用身合稱叁身。全名變化身。即佛爲地前之菩薩、二乘及凡夫等所化現之八相成道之身。即法、報、應叁身中之“應身”,住于淨穢二土,爲地前菩薩等變現無量隨類之身,令彼脫離惡趣,出離叁界,而入于初地,稱爲變化身。[佛地經論卷七](參閱“四身”1699)
(術語)佛叁身之一。又名應化身,變化身。爲衆生變化種種形之佛身也。有廣狹二門,廣門之化身者,謂對二乘凡夫示現之種種佛身,及六道異類之身,總爲化身也。佛地論七曰:“變化身者,爲欲利益安樂衆生,示現種種變化事故。”成唯識論十曰:“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爲未登地諸菩薩衆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法華論下曰:“一者示現應化佛菩提,隨所應見而爲示現,如經皆謂如來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狹門之化身者,分上述之化身(亦雲應化身),爲應身與化身二者,現佛形爲應身,現他異形爲化身。合部金光明經一曰:“一者化身,二者應身,叁者法身,(中略)自在力故。隨衆生心,隨衆生行,(中略)現種種身,是名化身。(中略)是身得現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頂背圓光,是名應身。”大乘義章十八曰:“爲化衆生,示現佛形,名爲應身。示現種種六道之形,說爲化身。”見叁身條。
佛叁身之一,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佛爲了濟度衆生而變化出來的身。 - 陳義孝編
爲了方便地度化衆生,佛、菩薩應化變現出各類衆生的形象,佛、菩薩叁身(法身、報身、化身)之一。隋·慧遠《大乘義章》卷十九:“佛隨衆生現種種形,或人或天,或龍或鬼,如是一切,同世色像,不爲佛形,名爲化身。”五代梁時奉化嶽林寺布袋和尚名契此,臨終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于是人們遂稱布袋和尚爲彌勒菩薩的化身。明太祖朱元璋曾令全國寺廟供彌勒像,其造型亦即布袋和尚的形像,影響至今。現稱事物之非原本者,也叫化身。元·鮮子樞《題趙模拓本蘭亭後》詩:“蘭亭化身千百億,貞觀趙模推第一。”(常正)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