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pari^n!a^ma。又作回向、轉向、施向。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轉給衆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爲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諸經論有關回向之說甚多。
(一)依般若空之說,若了無回向者、回向法、回向處之心相,方可謂真回向。鸠摩羅什譯小品般若經回向品(大八·五四八中):“無有法能回向法,是名正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中略)諸佛不許取相回向故,(中略)是回向取相分別故,名爲雜毒。”
(二)慧遠之大乘義章卷九分回向爲叁種:(1)菩提回向,回己所修之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之一切種德。(2)衆生回向,念衆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願以與他。(3)實際回向,以己之善根回求平等如實法性。
(叁)于華嚴經疏卷二十六中,澄觀列舉十種回向之名,而總括爲叁:(1)菩提回向,即回因向果、回劣向勝、回比向證。(2)衆生回向,即回自向他、回少向多、回自因行向他因行。(3)實際回向,即回事向理、回差別行向圓融行。除上述八種回向外,回世(世俗事)向出世(求佛道)、回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二回向則通于果(即菩提回向)及實際回向。
(四)依淨土宗之說,回向有二:(1)往相回向,回施自己過去及今生之功德于衆生,而願共生淨土。(2)還相回向,已生淨土後,生大悲心,再回入此土教化衆生,以期共向佛道。
(五)道綽于安樂集卷下,解釋回向有如下六種:(1)以所修諸業回向阿彌陀佛,往生淨土,待得六通後,再返世間救度衆生。(2)回因向果。(3)回下向上。(4)回遲向速。(5)回施衆生悲念向善。(6)回入去卻分別之心。[無量壽經卷下、往生論注卷下、華嚴經探玄記卷八]
(二)又作十回向位,乃菩薩階位之一。(參閱“菩薩階位”5221)
(術語)或作回向。回者回轉也,向者趣向也,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謂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與于他者,回向于衆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大乘義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往生論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衆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止觀七曰:“衆生無善我以善施,施衆生已,正向菩提,如回聲入角,響聞則遠,回向爲大利。”
把自己所修的種種功德,全部貢獻出來,普遍到法界中去。 - 陳義孝編
回是回轉,向是趣向,回轉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其他方面,叫做回向。回向約可分爲叁類,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 陳義孝編
又作回向。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轉給衆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的善根,爲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諸經論有關回向之說甚多,慧遠的《大乘義章》卷九,分回向爲叁種:一、菩提回向,回己所修之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種德。二、衆生回向,念衆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願以與他。叁、實際回向,以己之善根回求平等如實法性。 - 于淩波居士著
1.轉向,如「今天帝釋乘千輻寶車回向我衆,必欲還鬥……」。2.指業報的發生作用,如「回向中之最」(《別譯雜阿含經》作「獲報得如是」)。 - 莊春江居士編
將自己所修的種種功德,全部貢獻出來,普遍到法界中去。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