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菩提道次第論?菩提道次第論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中國百科全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菩提道次第論”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菩提道次第論”的解釋

西藏名Byan%-chub  lam-gyi  rim-pa  。略作  Lam-rim(道次第)。宗喀巴(藏Tson%-kha-pa  )著。本論系基于顯教而闡說佛道修習之次第。本論初述迦當派(藏Bkah!-gdams-pa  )之祖阿提沙(梵Ati^s/a  )與其所著“菩提道燈論”之偉大,以爲全篇之序分。次述親近善知識之必要與其敬禮作法,正文本論則述叁士教之各說。叁士即指下士(人天)、中士(二乘)、上士(大乘)。最後略說趣入金剛乘。宗喀巴于五十叁歲以後,又作本書之略本Rgyalbahi  gsun%-rab  thams-cad-kyi  sn~in-poh!i  gnad  bsdus-te  gtan-la-phab-pa  byan%-chub-lam-gyi  rim-pa,除略刪廣本中多數引用文外,並收錄毗缽舍那章之內容。本論之古版本有北京崇祝寺版等,翻譯本有法尊之菩提道次第廣論(民國二十五年,漢藏教理院刊)。[宗喀巴大師傳(法尊譯述)]

【中國百科全書】對“什麼是菩提道次第論”的解釋

  Putidaocidilun

  佛教論書。又稱《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于明建文四年(1402)著于西藏熱振寺。共24卷。“廣論”是與作者所著《菩提道次第略論》相區別而言。全論主要闡明叁乘漸次修行之道,分爲下士、中士、上士叁類,並論述止觀的修持方法。該論依據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按“叁士道”次第進行組織。謂在入道之前,應以親近善知識,思維人身難得作爲基礎,然後循序漸進,入“叁士道”的修行法門。“下士道”指脫離叁惡趣、升入天善趣的法門。分爲四大段:一思維人身無常,二思維叁惡趣苦,叁皈依叁寶,四深信業果。“中士道”指解脫叁有輪回、斷煩惱證涅槃的法門。亦分四大段:一思維苦谛(叁有生死過患),二思維集谛(煩惱及業流轉次第),叁思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道理),四思維解脫生死正道(戒定慧叁學)。“上士道”指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證大菩提果的法門。此分二大段:一發大菩提心,二修菩薩行。在上士道之後,凡發大菩提心者如對密咒信仰愛好,也可以進修密乘。此論的止觀修持方法,有叁種要道:①出離心。厭離叁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脫心”;②菩提心。總觀叁界一切有情,沈溺生死苦海,無有出期,爲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證得無上菩提;③清淨見。也稱離“增益”、“損減”二邊的“中道正見”,即既不執諸法實有自性,也不撥無(否認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諸法,如實了知“諸法仗因緣而有,就有不亂的因果”,不墮“斷邊”、“常邊”。

  宗喀巴作此論後,爲使廣爲流傳,又于永樂十叁年(1415)于格登寺概括要義,撰成《菩提道次第略論》,將“道次第”以贊頌功德的形式,攝爲四十五頌。後有很多人爲此論作了攝頌(綱要性的頌文)。注疏主要有跋梭天王法幢的《硃注》,阿旺饒敦的《墨注》,妙音笑的《黃注》,紮底格什寶義成的《毗缽舍那注》。此四家注曾被彙集成上下兩函合刊。但此論引有噶當派諸師語錄,多系方言或古語,在四家注中多未詳解,後有阿嘉永贊特錄出解釋,對學者幫助很大。另有阿旺多桑智幢、法賢、護教、紮迦等,依據論中所指示的“六加行法”編成儀軌修法,便于初學。

  此論在藏盛極一時。但漢地很少流傳。直至1931年,法尊在拉薩從安東格什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後用叁年時間在拉薩、仰光及重慶漢藏教理院陸續譯成漢語。1935年冬初版刊行,近年又重新印行。(蘇淵雷)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菩提道次第論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