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見道?見道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法相辭典、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佛識慧集中都找到了“什麼是見道”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見道”的解釋

  梵語dars/ana-ma^rga。又作見谛道、見谛。爲修行之階位。與修道、無學道合稱爲叁道。即指以無漏智現觀四谛,見照其理之修行階位。見道以前者爲凡夫,入見道以後則爲聖者。其次,見道後更對具體之事相反覆加以修習之位,即是修道,與見道合稱有學道。相對于此,無學道又作無學位、無學果、無學地,意指既入究極之最高悟境,而達于已無所學之位。依小乘佛教,以修叁賢、四善根等之准備修行(七方便)爲始者,能生無漏智,而趨入見道。大乘則以初地爲入見道,故稱菩薩之初地爲見道,第二地以上爲修道,至第十地與佛果方可稱無學道。密教以始生淨菩提心之位,稱爲見道。以無漏智明白判斷道理者,稱爲決擇(決斷簡擇),見道爲決擇之一部分,故稱爲決擇分。

  又悟入涅槃之境界或欲達到涅槃之聖道皆是正性,故特稱見道爲正性。又因所有之聖道皆令離煩惱,稱爲離生,見道令離異生(凡夫)之生,故特稱見道爲離生;是故見道又稱正性離生、正性決定(決定必趣涅槃之意)。見道所斷(又作見道斷、見所斷)之煩惱,略稱見惑;修道所斷(又作修道斷、修所斷)之煩惱,略稱修惑。

  (一)在一切有部,現觀見道苦、集、滅、道四谛之無漏智有二種,即能斷見惑之無間道智與證斷四谛真理之解脫道智。以其所觀察之對象,複可分爲八忍八智之十六心,即觀欲界苦谛所得之苦法智忍(無間道之智)、苦法智(解脫道之智),觀色界、無色界苦谛所得之苦類智忍、苦類智;觀欲界集谛所得之集法智忍、集法智,觀上二界集谛所得之集類智忍、集類智;觀欲界滅谛所得之滅法智忍、滅法智,觀上二界滅谛所得之滅類智忍、滅類智;觀欲界道谛所得之道法智忍、道法智,觀上二界道谛所得之道類智忍、道類智。以此十六心(刹那)現觀谛理,稱爲聖谛現觀。其中以前十五心屬于見道,特稱見道十五心;道類智已一度觀遍四谛法,故屬于

修道之範圍(如表)。對于叁界九地之修惑,修道各分上上品、上中品,乃至下下品等九品,合爲八十一品,乃指斷修惑之修道過程。對于次第證者而言,見道爲預流向,故于第十六心(道類智)證初果(預流果);然對異生位(凡夫位)之超越證者而言,彼等以世俗智修有漏之六行觀,業已斷除修惑之一部分,故應其程度可于第十六心證得初果、第二果(一來果),或第叁果(不還果)。修道,則指以上之果位乃至阿羅漢向之間之

階段。

  無學道,即證得阿羅漢果位,依其能力根機之高低,可分退法乃至不退法等七種阿羅漢,此外再加獨覺、佛,或慧解脫、俱解脫二者,稱爲九無學。再者,無學之人可完成無學正見乃至無學正定等八聖道,以及無學解脫、無學正智等十種無漏法(十無學支)。又鈍根者于見道稱爲隨信行,于修道稱爲信解,于無學道稱爲時解脫;利根者于見道、修道、無學道則分別稱爲隨法行、見至、不時解脫。

  (二)經量部或成實論,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全屬見道,故主張十六心見道(又作十六心見谛)之說。而犢子部認爲每一谛皆具有法智、法忍、類智叁心,故主張十二心見道之說,至于第十叁心,則指最後之道類智于前刹那再續起者,或于一刹那之際,再觀所有四谛之心,故第十叁心以後爲修道。此外,大衆部立頓現觀之說,即于一刹那間遍觀四谛,或立一時頓現觀說,先總括而觀,其次詳觀,故生二刹那之悟境;相對于此,有部說漸現觀。

  (叁)唯識宗分見道爲真見道、相見道二種。真見道證唯識理,可引生根本無分別智,證悟真如之理,爲斷煩惱障、所知障之分別隨眠煩惱之位。以上謂一心真見道說(又作頓證頓斷說),以此爲正義。相見道證唯識相,爲于真見道後生後得無分別智,再觀真如理之位,分爲叁心相見道與十六心相見道二種。叁心相見道,即作叁心,觀非安立谛(觀二空真如,非觀四谛差別)之境,即:(1)觀察自己之肉體,體證我空。(2)  體證法空,證諸法皆無實體。(3)觀察自他之所有有情及一切物,而體悟我空與法空之理。十六心相見道,即作十六心,觀安立谛(觀四谛之別相)之境。叁心相見道含攝于真見道,故稱叁心真見道說(又作漸證漸斷說)。見道行人已斷見惑,得無分別智,然仍殘留余障,故須于修道位再經數度修習無分別智,依序斷除十重障,以至于第十金剛無間道斷盡煩惱障與所知障之種子,而證得無學果。以上叁道若配合五位,則見道當配于通達位,修道當配于修習位,無學道當配于究竟位。[俱舍論卷二十叁、大毗婆沙論卷叁、卷五十四、卷七十五、成實論卷一、卷十五、雜阿毗昙心論卷五、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七十叁、成唯識論卷六、卷九、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顯揚聖教論卷十七、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九、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末](參閱“叁道”644、“四向四果”1683、“有學”2458、“見惑”2997、“阿羅漢”3692)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見道”的解釋

  (術語)叁道之一。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谛理之位也。道者道路之義,學人進取之道路也。積叁賢四善根之加行而生于世第一法無間之無漏真智也。又大乘之菩薩于初僧祇之終,終四善根之加行,而頓斷分別起之煩惱所智二障,謂之見道。于其時之無漏智,小乘俱舍宗有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一苦法智忍,斷欲界苦谛下見惑之智也。二苦法智,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叁集法智忍,斷欲界集谛下見惑之智也。四集法智,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五滅法智忍,斷欲界滅谛下見惑之智也。六滅法智,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七道法智忍,斷欲界道谛下見惑之智也。八道法智,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九苦類智忍,斷上二界苦谛下見惑之智也。十苦類智,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十一集類智忍,斷上二界集谛下見惑之智也。十二集類智,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十叁滅類智忍,斷上二界滅谛下見惑之智也。十四滅類智,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十五道類智忍,斷上二界道谛下見惑之智也。十六道類智,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忍者忍許之義,爲信忍真理不起惑之位,故以之爲斷道。智者決定之義,爲離惑已,正決定理之位,故以之爲證道。欲界謂爲法者,以此爲現前所見之法故也。上二界謂爲欲者,以其爲欲界比類之法故也)。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爲見道,最後道類智之一心攝于修道也。又小乘之成實宗,不別觀四谛之行相,唯以空觀無量刹那相續斷叁界之見惑,是名無相行,爲見道也。若依大乘法相宗,則斷證之真見道,立爲一心,此十六心爲真見道已後之相見道。俱舍論二十叁曰:“見道者,苦法智忍爲初,道類智忍爲後。其中總有十五刹那,皆見道所攝,未見見谛故。至第十六道類智時,無一谛理未見。今見如習曾見,故修道攝。”大乘義章十七本曰:“入聖之初,于四真谛推求明白名爲見道。(中略)若依成實,入無相位名爲見道。故彼論言,信法人,入見谛道,名無相行。世第一後須陀果前,空觀無間名無相行。若依毗昙,苦忍已去十五心頃,名爲見道。(中略)十六中前十五心,是須陀向,判爲見道。末後一心是須陀果,見道不收。”又曰:“依成實宗見道之中有無量心,故彼文言,以無量心斷諸煩惱中非八非九。言非八者,說見道中有無量心,相續斷惑,破阿毗昙定說八忍。言非九者,說修道中有無量心,破阿毗昙于一一地定九無礙(即九解脫)。彼宗觀有,有局別見易明故。何故成實說無量心?彼宗教空,空無分限,見難分故。”(己上小乘)。唯識論九曰:“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見理故亦名見道。”唯識述記十本曰:“見道者,唯在初地初入地心。”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見道”的解釋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爲見道,因十六心是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薩,則于初僧祇之終,終四善根之加行,而頓斷分別起之煩惱所知二障,叫做見道。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見道”的解釋

瑜伽二十九卷十叁頁雲:率爾智生,名爲見道。暫時智起,卽能永斷諸煩惱故。
  二解  如現觀智谛現觀中說。
  叁解  成唯識論九卷八頁雲: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此有二種。一、真見道,二、相見道。如彼廣釋。又雲: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善達法界,得諸平等,常生諸佛大集會中,于多百門,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證大菩提,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四解  雜集論九卷一頁雲:雲何見道?若總說,謂世第一法無間,無所得叁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由無分別奢摩他毗缽舍那等,爲體相故。又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爲其相。由此通達所取能取無性真如故。又遣各別有情假,法假,遍遣二假,所緣法智爲相。雲何遣各別有情假所緣法智爲相。由此智,于自相續中,不分別我相故。不分別者,是除遣義。雲何遣各別法假所緣法智爲相?由此智,于自相續中,不分別色等法相故。雲何遍遣二假所緣法智爲相?由此智,于一切處,無有差別,不分別我,及法相故。 - 朱芾煌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見道”的解釋

爲修行之階位。與修道、無學道合稱爲叁道。即指以無漏智現觀四谛,見照其理的修行階位。見道以前者爲凡夫,入見道作以後者則爲聖者。其次,見道後更對具體的事相反覆加以修習之位,即是修道,與見道合稱有學道。相對于此,無學道又作無學位、無學果、無學地,意指既入究極之最高悟境,而達于已無所學之位。依小乘佛教,以修叁賢、四善根等之准備修行(七方便)爲始者,能生無漏智,而趨入見道。大乘則以初地爲入見道,故稱菩薩之初地爲見道,第二地以上爲修道,至第十地與佛果方可稱無學道。唯識宗分見道爲真見道、相見道二種。真見道者,體離虛妄,證唯識理,可引生根本無分別智,證悟真如之理,爲斷煩惱障、所知障的分別隨眠煩惱之位。以上謂一心真見道說(又作頓證頓斷說),以此爲正義。相見道證唯識相,爲于真見道後生後得無分別智,再觀真如理之位,分爲叁心相見道與十六心相見道二種。叁心相見道,即作叁心,觀非安立谛(觀二空真如,非觀四谛差別)之境,即:一、觀察自己之肉體,體證我空。二、體證法空,證諸法皆無實體。叁、觀察自他之所有有情及一切物,而體悟我空與法空之理。十六心相見道,即作十六心,觀安立谛(觀四谛之別相)之境。叁心相見道含攝于真見道,故稱叁心真見道說(又作漸證漸斷說)。見道行人已斷見惑,得無分別智,然仍殘留余障,故須于修道位再經數度修習無分別智,依序斷除十重障,以至于第十金剛無間道斷盡煩惱障與所知障之種子,而證得無學果。以上叁道若配合五位,則見道當配于通達位,修道當配于修習位,無學道當配于究竟位。見《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 - 于淩波居士著

【佛識慧集】對“什麼是見道”的解釋

大乘菩薩,於初僧祗劫終,修四善根之加行,頓斷分別起之煩惱所知二障,名曰見道

- 梵心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見道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