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dars/ana-bhu^mi。菩薩十地中之第四地。相當于聲聞乘之預流果。菩薩乘者于此位斷盡叁界八十八使之見惑,發真無漏智,見四谛之真理,即四谛十六心中第十六心之道類智。據大品般若經卷六發趣品載,菩薩住此位應受行不舍之十法:不舍阿蘭若住處、少欲、知足、不舍頭陀功德、不舍戒、穢惡諸欲、厭世間心順涅槃心、舍一切所有、心不沒、不惜一切物。(參閱“十地”419)
(術語)叁乘共十地之第四位,當于聲聞乘之預流果。見四谛之理,斷叁界之見惑,初得聖果者,即第十六心之道類智也。見大乘義章十四,四教儀集注下。
叁乘共十地的第四位,相當于聲聞乘的預流果。 - 陳義孝編
俗稱“見解”或“見識”。如說某人對某物的見解好、理解深刻,就說“見地甚高”、“別有見地”等等。如鄭振铎《漩渦》:“他一點兒見地也沒有,只是照書直講。”《續傳燈錄》卷叁十五:“工夫穩實,見地明白。”宋·張镃《南湖集》卷一有詩雲:“寥寥千百年,所得僅叁四。此言或是癡,的確有見地。”“見地”一詞,較早見于《大智度論》卷七八。其中說聲聞、緣覺、菩薩叁乘有共同的“十地”,(十個修行證悟的階次),其中第四地就是見地。天臺宗的四教(藏、通、別、圓),將叁乘共有的十地判爲通教。《大智度論》中的見地,即修行者于此位中,以出世間智(無漏智)能斷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見惑,得見真、俗二谛之理,故名見地。所謂見惑,就是不正確的推測和計度而産生的迷情(如“我見”等),斷除此迷情,即能證得預流(預入于聖人之流)的果位。(無名氏)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叁乘共十地的第四位,相當於聲聞乘的流果。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