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經體。即教法之體。于佛所說之教法,或俱舍七十五法,或唯識百法中,論定以何物爲體者,稱爲教體。其說甚多,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據異部宗輪論等來判別各家之說,謂小乘諸部總有六說:(一)大衆部、說出世部、雞胤部認爲佛的一切法皆爲無漏,而以無漏實有之聲、名、句等爲其教體。(二)多聞部認爲佛所說諸教法通于有漏、無漏,故以有漏或無漏之聲爲其體。(叁)說假部認爲六處爲假,五蘊爲實,故以通于有漏與無漏的假、實之聲、名、句等爲其教體。(四)說一切有部唯以有漏之聲爲教體。(五)經量部認爲聲無诠表之作用,蓋因名、句等爲假立之故,而以有漏的聲之上假取屈曲能诠者爲其教體。(六)一說部認爲一切法體非實有,以無漏而假立之聲、名、句等爲其教體。
要之,佛之教法乃宣說令他人聞而生起正解者,故諸宗辨其教體,亦不外聲、名、句、文等,惟以宗趣之異而有假實之別。然據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載,龍猛、清辨等諸師則主張勝義谛中不可論教體,而于世俗谛中,如句、言、章、論等皆以聲爲體。大乘義章卷一則謂與音聲、字、句等法相應者爲教體。又法華玄義卷八上載有叁種說法:(一)佛陀住世時,以“聲”爲經體。(二)佛陀入滅後,以紙墨傳持,故以“色”爲經體。(叁)不依他教或紙墨,唯自身內在思惟,心法相合,故以“法”爲經體。上記之說,僅限用于娑婆世界,蓋因娑婆世界之衆生僅有耳(聲)、眼(色)、意(法)叁識爲利,其余諸識則鈍,故以聲、色、法叁塵爲體,然于其他國土則兼用六塵爲經體。此外,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一則舉出“文”與“義”兩種經體,謂文爲經之“所依”,義爲經之“能依”。
于唯識家,亦分爲兩大主流的看法:(一)稱爲“佛說法家”,認爲以主張“佛說法”,即護法、最勝子、親光等論師聞者之本願爲緣,而于如來之心識上乃有文義相應而生,此等聲、名、句、文等乃爲真善無漏之教體。(二)主張“佛不說法”,即龍軍、無性等論師,稱爲“佛不說法家”,認爲佛實無言語、無說法,而一切教法皆爲聞者自己之心識所變現;故此等教法若現于有漏之心,即以似無漏之聲、名、句、文爲其體;若現于無漏之心,即以真無漏之文義爲其體。另據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論教體,謂大乘宗有四別:(一)攝假從實,唯以聲爲體,而以名等依聲假立。(二)分假異實,唯以名等爲體。(叁)假實合辨,以亦聲亦名等爲體。(四)假實雙泯,非聲非名,言即無言,兩者皆不可取。由此四別而更開十門以廣論之。[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六、俱舍論卷一、華嚴經疏卷叁、成唯識論述記卷一上]
(術語)釋迦一代教法之體性也。此教體以聲爲體乎?以名句爲體乎?將以心爲體乎?以真如爲體乎?其他可爲教體者,有乎?無乎?諸師之意見各異。慈恩之義林章一本,唯識述記一本,出四重之教體。賢首于起信論義記上出四門之教體。清涼于華嚴經疏二出十種之教體。
釋迦佛一代教法的本體。關于教體諸師所說有點不同,有人是以聲音爲體,有人是以名句爲體,有人是以真如爲體。 - 陳義孝編
釋迦佛一代教法的本體。關於教體諸師說的略有不同,有人以聲音爲體,有人以名句爲體,有人以真如爲體。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