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加功力進修之位。爲唯識宗所立五位之第二位。又作加行道、方便道。即在資糧位之第十回向之終,爲住于真唯識性(即製伏能取、所取之分別,引發對唯識之真見),修習四尋思、四如實智所産生之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之位。乃入于見道,正通達于真理之方便加行。成唯識論卷九(大叁一·四八中、四九上):“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中略)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俱舍論卷二十二、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八、成唯識論述記卷九、百法問答鈔卷五、卷六](參閱“五位”1087、“四尋思”1768)
(術語)唯識宗五位之第二。于十回向之終,修四尋思四如寶之願,得煗,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之位也。爲入于見道,正通達于真理之方便加行分際,故名爲加行位。即四道中之加行道也。唯識論九曰:“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又曰:“煗頂忍世第一法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見四尋思觀條。
唯識宗所立五位之第二,即于十回向之後,修四尋思觀,得暖、頂、忍、世第一之四善根位。 - 陳義孝編
成唯識論七卷二十頁雲:二、加行位。謂暖頂忍世第一法。近能引發根本位故。
二解 成唯識論九卷五頁雲:次加行位,其相雲何?頌曰: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論曰:菩薩先于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能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爲入見道住唯識性;複修加行,伏除二取。謂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如彼卷五頁至七頁廣說。 - 朱芾煌
加行者,准備入正位之時,而加一番之修行也。位有四,謂之四加行,又名四善根。
一、暖位 暖位者,爲將發見道無漏之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發,先有暖相是也。此位創觀四谛,修十六行。
二、頂位 頂者已達巅頂也。此位用觀同前,轉更明朗。
叁、忍位 忍可決定四谛之理不動之智爲忍,忍位有叁:
一、下忍 遍觀八谛(欲界四谛上二界四谛成八谛)叁十二行(欲界十六行上二界十六行)。
二、中忍 縮觀漸減緣行(緣者緣于八谛,行即叁十二行。漸減者,曆觀叁十二行,每一周遞減爲叁十一叁十二十九等,直至第一欲界苦行)。乃至一行二刹那在,名中忍滿,即入上忍。
叁、上忍 惟觀欲界苦谛,但有一行二刹那在,前一刹那盡,名上忍中。
四、世第一位 有漏智之最極,世俗法中第一,名世第一。二刹那中,後一刹那盡,名世第滿,引入無漏見道。
此之四位,漸能伏除煩惱分別。 - 明·楊卓
指加功力進修之位。此乃唯識五位修行的第二位,又作加行道、方便道。修唯識行的菩薩,在資糧位十回向終,將入見道,而爲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善根方便加行之位。此加行位,迹近見道,故稱“順抉擇分”,即隨順真如境界,生起抉擇的智慧。原來在資糧位時,修行者偏于修福,而于加行位,是重于修慧。所以在此位修四尋思觀,四如實智觀,以伏斷分別起的二障、和俱生起的現行二障。此位菩薩,雖較資糧位行者觀智殊勝,但因尚未起無漏智,在唯識叁性觀中,難免錯觀所變的相分爲圓成實性。因此不能住于無相真如的唯識實性中。此即《唯識叁十頌》所稱:“現前立小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成唯識論》解釋此頌曰:“菩薩先于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爲入見道住唯識性,複修加行,伏除二取,謂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抉擇分,順趣真實抉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又謂:“菩薩此四位中猶于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在資糧位中,由于二取隨眠未能伏滅,故未能安住于唯識實性。在加行位,以修四觀四智故,印可二取皆空,似乎真如境界已現于前,但此時還有一點障礙,就是現前立有少物,謂此少物即是唯識實性。然唯識實性,非空非有,雖得而無所得。因此,以有所得之故,猶未能實住于唯識也。見《成唯識論》卷九。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