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色、無色等叁界之內,稱爲界內;出離叁界,則稱界外。叁界爲苦之世界,而佛陀已離生死,得涅槃,故言佛陀已超出叁界之生死。一般人認爲涅槃系身心歸于死滅,大乘則認爲,身心之滅絕,並非真實之涅槃,涅槃並不是僅以出叁界爲目的,必須斷除精神上之迷根,始能獲得真正之涅槃。故真正之涅槃乃不分界內、界外,此稱“無住處涅槃”;若以出叁界爲目的,即稱爲“界內教法”。
勝鬘經將生死分爲分段生死與不思議變易生死二種。分段生死系指界內之生死,乃衆生之生死,由于煩惱而輪回六道。不思議變易生死,則指脫離輪回之佛菩薩,憑其悲願心,爲救度衆生而乘願來此娑婆世界。又阿羅漢懼分段生死,故欲求出叁界。然變易生死與分段生死相反,乃不分界內、界外者。而唯一能自由自在變異生死者,唯有佛陀。
天臺宗將佛教分爲藏、通、別、圓四教,認爲藏教是界內之事教;通教是界內之理教;別教是界外之事教;圓教是界外之理教。事教系指由因緣生滅而變化有差別相之教法;理教則指一貫事理之根本教法。此外,惑亦分叁種,即界內惑(指見、思惑)、界外惑(指無明惑)及塵沙惑(塵沙惑通于界內、界外)。藏、通二教僅斷除界內之見、思二惑,而別、圓二教則是進一步斷除界內界外一切之塵沙惑。
斷除叁界迷惑所生之國土,乃位于叁界外,故稱爲界外土,此爲大乘佛教之說法。大智度論卷九十叁謂,阿羅漢生于出叁界之淨土,而後聽聞法華經。天臺宗則將淨土分爲四種: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四土,其中,以凡聖同居土爲界內,其他叁土爲界外。
律宗將修道限定範圍所在之地域稱結界;區域之內,稱界內(即界中);區域之外,稱界外。[法華經卷二譬喻品、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九、梁譯攝大乘論卷下、法華經玄義卷五上、卷六下、天臺八教大意、華嚴五教章卷一](參閱“五時八教”1132、“生死”2059、“結界”5181)
(術語)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叁界也。此叁界對于界外之國土而雲界內。見界外條。
叁界之內。 - 陳義孝編
叁界之內,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之內。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