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戒日王?戒日王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法相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戒日王”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戒日王”的解釋

  梵名S/i^la^ditya  。音譯屍羅阿疊多。爲七世紀頃中印度羯若鞠阇國國王、劇作家、詩人,史稱戒日王第二世,以大力保護佛教、獎勵文學著名。本名  Hars!a-vardhana(音譯曷利沙伐彈那,意譯喜增、嘉增),略作  Hars!a(音譯哈薩、哈爾沙)。別名  Hars!adeva,  S/ri^hars!a。屬吠舍種姓,爲光增王(梵Prabha^kara  -vardhana  ,音譯波羅羯羅伐彈那,五八○年頃在位)之次子,繼長兄王增王(梵Ra^ja  -vardhana  ,音譯曷邏阇伐彈那,六○五年頃在位)即位。

  蓋西元五五○年頃,戒日王第一世(梵S/i^la^ditya  Prata^pas/i^la  )在位,其次爲光增王、王增王。王增王以德治國,遭東印度金耳國設賞迦王忌恨而誘殺,喜增王遂于六一○年頃即位,稱戒日王第二世。王即位後,于六年間複兄之仇,臣服五印度,擁有象軍六萬、馬軍十萬,垂叁十年兵戈不起,文治武功均盛。

  王歸依佛教,並致力宣揚弘布,建立數千窣堵波,並于五印度城邑鄉聚建立精廬,儲備飲食醫藥,施諸貧困,廣建伽藍。每年一度集會諸國沙門,于叁七日中四事供養。又每五年舉行無遮大會,玄奘大師旅印歸國前,王即于曲女城召集無遮大會,請玄奘大師講論大乘教義,到會者有十八國王、大小乘僧叁千余人及外道、婆羅門等。

  王于學術文化之提倡,不遺余力。其所作著名之叁出戲曲爲:拉塔納瓦利(梵Rat  -na^vali^  ,意譯寶珠胸飾)、清容婦人(梵Priyadars/ika^  )、納加難陀(梵Na^ga^nanda  ,意譯龍喜記、龍王之喜)。其中,納加難陀爲讴歌佛教慈悲、犧牲精神之五幕戀愛劇,系梵語佛教戲曲中傑出之作。又作八大靈塔梵贊(原名被推定爲  As!t!amaha^s/ri^caityastotra),爲佛教贊歌,原作今已散逸,僅存有宋代法賢之音譯一卷及漢譯八大靈塔名號經一卷。此外,描述其生平之著作則有巴納(Ba^n!a,七世紀頃)所撰之傳記小說哈薩王行傳(Hars!a-Carita)、玄奘所撰之大唐西域記,以及其他印章、碑銘類。

  其卒年不詳。據唐書西域列傳卷一四六上記載,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唐使王玄策經吐蕃赴中印度,其時戒日王已殁,大臣伏帝阿羅那順(梵Arjuna  )自立爲王。可推知其殁于西元六四七年頃。又印度史上稱戒日王者,凡有數人,而以此王及摩臘婆國戒日王最爲著名。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載,西元六百年頃,摩臘婆國戒日王崇敬叁寶,曾于宮側建立精舍,作佛世尊之像,開無遮大會,招集四方僧徒。[大唐西域記卷五、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四、卷五、印度佛教史(多羅那他)]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戒日王”的解釋

  (人名)Ś&imacron;l&amacron;ditya,中印度,羯若鞠阇國Kany&amacron;kubja,曲女城之王,本爲吠奢種。名曷利沙伐彈那Harsavardhana,譯言喜增。及兄王爲鄰國之王所殺。嗣兄爲王,號屍羅阿疊多。唐譯戒日。立六年複兄之仇,臣五印度,有象軍六萬馬軍六萬,垂叁十年兵戈不起,政教和平。于五印度城邑建立精舍,設飲食醫藥,施諸窮貧而周給之,于聖迹之處並立伽藍。又五歲一設無遮大會,竭府庫而施一切,歲一集諸國沙門,叁七日中以四事供養,莊嚴法座,而校其優劣褒貶淑慝唐玄奘于此時渡天,王之大會設于曲女城遇其盛事。見西域記五。王,有八大靈塔梵贊之著,一卷,宋法賢譯。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戒日王”的解釋

  西域記五卷六頁雲:時戒日王,將還曲女城,設法會也。從數十萬衆,在殑伽河南岸。拘摩羅王、從數萬之衆,居北岸。分河中流,水陸幷進。二王導引,四兵嚴衛。或泛舟,或乘象。擊鼓鳴螺,拊弦奏管。經九十日,至曲女城。在殑伽河西大花林中,是時諸國二十余王,先奉告命,各與其國髦俊沙門及婆羅門群官兵士來集大會。王先于河西建大伽藍,伽藍東起寶臺,高百余尺。中有金佛像,量等王身。臺南起寶壇,爲浴佛像之處。從此東北十四五裏,別築行宮。是時仲春月也。從初一日,以珍味馔諸沙門婆羅門。至二十一日,自行宮屬伽藍,夾道爲閣,窮諸瑩飾。樂人不移,雅聲遞奏。王于行宮出一金像;虛中隱起,高余叁尺。載以大象,張以寶幰。戒日王爲帝釋之服,執寶蓋以左侍;拘摩羅王作梵王之儀,執白拂而右侍。各五百象軍,被铠周衛。佛像前後,各百大象,樂人以乘鼓奏音樂。戒日王以真珠雜寶、及金銀諸花、隨步四散,供養叁寶,先就寶壇、香水浴像。王躬負荷,送上西臺。以諸珍寶憍奢耶衣數十百千,而爲供養。是時惟有沙門二十余人預從,諸國王爲侍衛。馔食已訖,集諸異學,商榷微言,抑揚至理。日將曛暮,回駕行宮。如是日送金像,導從如初,以至散日。其大臺忽然火起。伽藍門樓,煙焰方熾。王曰:罄舍國珍,奉爲先王建此伽藍,式昭勝業。寡德無佑,有斯災異。咎征若此;何用生爲。乃焚香禮請,而自誓曰:幸以宿善,王諸印度。願我福力,禳滅火災。若無所感;從此喪命。尋卽奮身跳履門阃。若有撲滅,火盡煙消。諸王睹異,重增祗懼。已而顔色不動,詞語如故。問諸王曰:忽此災變,焚燼成功。心之所懷,意將何謂。諸王俯伏悲泣對曰:成功勝迹,冀傳來葉。一旦灰燼,何可爲懷。況諸外道,快心相賀。王曰:以此觀之;如來所說誠也。外道異學,守執常見。惟我大師、無常是誨。然我檀舍已周,心願諧遂。屬斯變滅,重知如來誠谛之說,斯爲大善,無可深悲。于是從諸王東上大窣堵波,登臨觀覽;方下階陛,忽有異人,持刃逆王。王時窘迫卻行進級,俯執此人,以付群官。是時群官惶遽,不知進救。諸王鹹請誅戮此人。戒日王殊無忿色。止令不殺。王親問曰:我何負汝,爲此暴惡?對曰:大王德澤無私,中外同福。然我狂愚,不謀大計。受諸外道一言之惑,辄爲刺客,首圖逆害。王曰:外道何故興此惡心?對曰:大王集諸國,傾府庫供養沙門,镕鑄佛像;而諸外道,自遠召集,不蒙省問;心誠愧恥。乃令狂愚、敢行凶詐。于是究問外道徒屬,有五百婆羅門,幷諸高才,應命召集。嫉諸沙門,蒙王禮重;乃射火箭,焚燒寶臺。冀因救火衆人潰散。欲以此時殺害大王。既無緣隙;遂雇此人,趨隘行刺。是時諸王大臣,請誅外道。王乃罰其首惡,余黨不罪。遷五百婆羅門出印度之境。于是乃還都。 - 朱芾煌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戒日王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