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Sam!dhinirmocana -su^tra 。凡五卷。略稱深密經。唐朝玄奘譯。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同本異譯尚有南朝陳代真谛所譯之佛說解節經(一卷)、北魏菩提流支所譯之深密解脫經(五卷),西藏亦有譯本。別生經有劉宋求那跋陀羅之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即玄奘譯本之第七品)、相續解脫如來所作隨順處了義經一卷(即玄奘譯本之第八品)、陳代真谛之解節經一卷(即玄奘譯本之第二品)。
本經屬中期大乘經典,系法相宗之根本典籍。其內容分爲八品。(一)序品,敘述佛陀于十八圓滿受用土,現出二十一種功德成就受用身時,無量大聲聞衆與大菩薩衆集會之情景。(二)勝義谛相品,說明勝義谛真如乃是離名言之有無二相,超越尋思所行,遠離諸法之一異相,而遍于一味相。(叁) 心意識相品,敘說阿陀那識、阿賴耶識、一切種子心識、心;並說明與六識之俱轉。(四)一切法相品,敘說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叁性。(五)無自性相品,闡說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等叁種無自性與叁時教。(六) 分別瑜伽品,詳說止觀行,說明識之所緣僅是唯識之所現。(七) 地波羅蜜多品,述說十地及十波羅蜜多行。(八)如來成所作事品,說明如來法身相及其化身作業。
本經系瑜伽行派根本經典之一,除序品外,其余七品均爲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五至七十八所引收,此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亦引用之;對後世之影響甚大。本經之注疏較著名者有解節經疏(真谛)、解深密經疏十卷(圓測)、解深密經疏十一卷(令因)、解深密經疏叁卷(元曉),然其中僅有圓測疏現存。[梁高僧傳卷叁、曆代叁寶紀卷十、出叁藏記集卷二、開元釋教目錄卷五至卷八]
(經名)五卷,唐玄奘譯。此爲法相宗所依之本經,有前後總別四譯。第一劉宋求那跋陀羅譯,一卷,名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又一卷,名相續解脫如來所隨順處了義經。二者對于唐譯爲地波羅蜜品第七與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之二品。二元魏菩提留支譯,五卷,名深密解脫經。與唐譯對分勝義谛相品第二之一品,而作四品。第叁梁真谛譯。一卷,名佛說解節經。雖有四品。而即唐譯之勝義谛相品一品。第四唐譯既解深密經也。唯識演秘叁末曰:“此經梵本名曰珊地涅暮折那Sandhinirmocana,涅暮折那,此翻名解。珊地之聲含于叁義:一諸物相續,二骨節相連,叁深密之義。西方土俗呼叁種並名珊地。(中略)前後譯人各取一義以立經題,皆不相違。然據經旨,解深密名理爲勝矣。”一經有八品,解說阿賴耶識深密者。見閱藏知津六。
唐玄奘譯,爲唯識宗主依的經典。本經凡八品,第一序品,第二至第八爲正分,其內容爲:一、序品第一。二、勝義谛相品第二,勝義谛者,即離言法性,諸法實相。此品說無二超過一切尋思、與諸行相非一非異、而遍一切一味之勝義谛相。叁、心、意、識相品第叁,此品說心、意、識之名相,以明唯識之轉變。四、一切法相品第四:此品說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叁性,以明一切法相。五、無自性相品第五:此品說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之叁種無自性性,以明叁性、叁無性相依之妙理,顯空有和融之大義。六、分別瑜伽品第六:此品說唯識觀行。七、地波羅蜜多品第七:此品具說菩薩十地、乃至佛地,及菩薩所應學事、即所謂六波羅蜜。並明其所對治愚癡粗重,所經叁大不可數劫。八、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此品說叁身功德,別釋叁藏差別。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