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淨土宗?淨土宗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中國百科全書、佛學常見辭彙、佛識慧集中都找到了“什麼是淨土宗”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淨土宗”的解釋

  以往生極樂淨土爲目的之宗派。我國十叁宗之一,日本十叁宗之一。淨土乃指清淨國土、莊嚴刹土,即清淨功德所莊嚴之處所。又稱蓮宗,蓋東晉慧遠在廬山結白蓮社,取義生西方淨土者皆由蓮花所化生,而極樂國土亦名蓮邦。本宗特別以稱念佛名爲主要修行法,藉彌陀本願之他力,祈獲生于西方極樂淨土,故又稱念佛宗。

  西方淨土思想乃依據釋迦于耆阇崛山所說之無量壽經、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等叁經。佛陀入滅後約九百年,天親所造往生淨土論,以及馬鳴、龍樹諸論師贊述以上叁經之要義,弘傳此宗。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來華,授昙鸾觀無量壽經,傳承完備之淨土經論,使我國淨土法門有劃時代之進展。

  我國淨土經典之傳譯,以支婁迦谶、竺佛朔共譯般舟叁昧經(179)爲嚆矢。該經雖未述及彌陀淨土之莊嚴,然僅謂依專念之法得見西方阿彌陀佛,即是說明叁昧見佛法。叁國時代支謙譯出大阿彌陀經二卷,詳述彌陀在因位發願及極樂淨土之莊嚴,爲淨土宗重要之經典。西晉竺法護譯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內容與大阿彌陀經相似)。此外,複有支謙之慧印叁昧經、無量門微密持經,竺法護之德光太子經、決定總持經、阿彌陀佛偈等。姚秦弘始叁年(401),鸠摩羅什譯出阿彌陀經、十住毗婆沙論等,略說極樂淨土之莊嚴,爲自古最盛行讀誦者。其後相繼有北涼昙無谶譯悲華經十卷(419),劉宋寶雲譯新無量壽經二卷(421),■良耶舍譯觀無量壽經一卷(424  ),說明往生淨土之行業,即應觀想彌陀及觀音、勢至二菩薩,及極樂淨土之莊嚴等,能除滅業障而生彼國。後世以觀無量壽經與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合稱淨土叁部經,至此淨土經典傳譯已臻完備。

  我國淨土法門主要爲彌勒淨土、彌陀淨土二種。彌勒淨土之信仰以西晉道安爲最早,著有淨土論六卷,期生兜率彌勒淨土;唐代玄奘與窺基,亦以彌勒淨土爲行持及依歸,自此以後,由于修者少,弘揚者更少,漸形衰落,代之以彌陀信仰之隆興,彌陀淨土遂成爲諸佛淨土之代表。弘揚彌陀淨土則以東晉慧遠爲最力,彼于廬山結白蓮社,與衆共精修念佛叁昧,據般舟叁昧經以期能往生見佛,爲我國結社念佛之始,亦爲我國淨土之主流。北魏宣武帝時,菩提流支譯出世親之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昙鸾爲之注解,著往生論注,兼依龍樹之十住毗婆沙論明示難、易二道,他力、自力之別,主張依靠他力本願爲五濁惡世中方便易行之道,始闡淨土立教之本義,並專重持名念佛,以求生淨土。至唐代道綽、善導等師,承昙鸾教旨,極力強調佛之本願力,又主倡末法思想而說時教相應之要路。道綽著有安樂集一書,論破諸師之謬解,開示末世衆生之要路;並依昙鸾難易二道之說,而立聖道、淨土二門之教判。善導撰觀無量壽佛經疏,楷定古今誤解謬見,明示淨土教義、教相;並承昙鸾、道綽,而立正行、雜行,奠定淨土教義獨立系統之基礎。其後,有懷感著釋淨土群疑論,少康大弘此宗。自昙鸾至少康,被稱爲“震旦五祖”。當時長安等地各師亦各有阿彌陀經、觀經等疏,淨土經典之研究遂達高峰。

  唐開元初,慧日自印度歸,見當時禅家視淨土爲引導愚心之“方便說”,乃激烈反對,而提倡念佛往生之必要。主張戒淨並行、禅淨雙修、教禅一致,以一切修行皆回向往生淨土。承遠、法照、飛錫等承其說,以念佛叁昧爲無上深妙之禅門,極力排斥禅徒之空腹高心。于是,我國淨土宗于唐代,可分叁種教系,即慧遠系統(常識性論理派)、善導系統(體解信仰之佛願派)、慈愍系統(指慧日,不舍萬行之妙有派)。時禅徒有附同慧日一派之主張者,如五祖門下之宣什倡南山念佛門禅宗之一派,六祖門下之南陽慧忠倡解行兼修。至後周法眼嫡孫永明延壽,更大力弘揚禅淨雙修,宋代僧俗之禅淨雙修,皆承其遺風。天臺一門亦多有奉信淨土及解義者,以宋代四明知禮所撰觀經疏妙宗鈔最著,其約心觀佛說即系臺淨融合論,向爲臺家所重。元代以降,禅淨雙修之風愈流行,中峰明本、天如惟則等皆心歸西方。至明代,楚山紹琦、空谷景隆、一元宗本、雲棲袾宏、憨山德清、鼓山元賢等,相繼倡說禅淨合行。尤以雲棲袾宏精修念佛叁昧,注解阿彌陀經,且著諸書弘揚禅淨一致之旨,感化廣被一般教界。天臺家亦有蘧庵大佑、幽溪傳燈、靈峰智旭等,各撰書光顯淨教。靈峰智旭倡叁學一源論,以禅教律叁學所歸在淨土法門。時居士莊廣還、袁宏道等亦各撰著弘宣淨土。迄清代,淨土信仰多由居士提倡,彭紹升、希涑父子,編往生傳及撰指贊西方。康熙、乾隆年間,實賢思齊繼袾宏遺風,于杭州結蓮社教化遠近,尊昙鸾、道綽、善導爲最初叁祖,爲衆所欽仰。民初,除楊仁山之大力提倡,印光主張淨土法門爲佛出世之本懷,致力社會救濟事業,各地僧俗漸次興起結社念佛之風,政府遷臺後,淨土宗得在臺延續發展。

  于日本,源空(1133~1212)曾撰著選擇本願念佛集,書中即已擬定開宗宣言。特崇叁經一論(淨土叁部經與淨土論)與我國淨土教善導之教說,故標榜“偏依善導”之論。于難行與易行、聖道與淨土、自力與他力等叁種對立之中,偏取易行、淨土、他力念佛等叁者。承安五年(1175)源空自比睿山遷往吉水,高倡專修念佛,主張往生淨土之安心(信心)、起行(以念佛爲主之五正行)、作業(四修)等修行,並強調稱念佛號之重要。該宗派雖然否定戒律與造寺之功德,然一般仍重視持戒之風氣。該宗派流傳,受到朝野貴賤之支持,因此,遭受南都(奈良)、北嶺(比睿山)之壓迫,源空及其門人或獲罪處刑,或流放諸國。雖然,源空之教說終因廣大之武士、農民階層所擁護而積極展開教勢。源空殁後,弟子分成五派:(一)辨阿之鎮西流,主張諸行往生義。(二)證空之西山流,主張諸行不生義。(叁)隆寬之長樂寺流,主張化生往生義。(四)長西之九品寺流,主張諸行本願義。(五)幸西之一念義,主張一念業成義。至後世,僅存鎮西流、西山流。現在則專稱鎮西流爲淨土宗。辨阿殁後,然阿繼起,將鎮西流廣爲流傳,故又分出白□流、藤田流、名越流(以上關東)、叁條流、一條流、小幡流(以上京都)等六流,其中以白□流最興盛。鎮西流之總本山爲知恩院,大本山爲增上寺。西山流自證空于西山粟生創建光明寺以來,分成四派,即西谷流、深草流、東山流、嵯峨流等。後隨曆代之變遷,現今之西山流分爲西山禅林寺派(禅林寺)、西山光明淨土宗(光明寺)、西山深草派(誓願寺)等。

  淨土宗以叁經一論,即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與往生論,爲本宗成立之重要典據。阿彌陀經描述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依正莊嚴之事相,並說明發願往生之意義及方便,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之功德,此經經文較短,誦讀容易,被列爲修淨土宗者定課必誦之經;無量壽經詳述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時所發之四十八願,以致果地圓滿成佛,莊嚴國土,攝受十方念佛衆生,並載明叁輩往生之條件;觀無量壽佛經,略稱觀經,旨在說明欲生西方極樂國土之衆生所必修之淨業正因,並以十六觀法谛觀阿彌陀佛之身相及極樂淨土相,又釋九品往生之因果;往生論原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或稱無量壽經論、淨土論,系印度天親所著,以五念門修行之成就令衆生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闡釋叁經一論者,有昙鸾之略論安樂淨土義(略釋無量壽經)、往生論注(注釋往生論)、道綽之安樂集(據觀無量壽經述往生淨土之要義)、善導之觀無量壽經疏(發揮觀經之玄義並釋其文句)。又法事贊、往生禮贊、觀念法門般舟贊,亦善導所作,定往生淨土之行儀,皆本宗要籍,亦爲一時之巨擘。

  本宗宗義,在以行者(修淨土者)之心行業爲內因,以彌陀之願力爲外緣,內外相應,往生極樂國土。彌陀在因位爲法藏比丘時,曾發四十八種大願,除五願屬攝法身、攝淨土願外,其余四十叁願誓願當來成佛時攝取一切有緣衆生。尤其攝衆生願中之念佛往生願,即第十八願(大一二·二六八上):“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正是法藏比丘之本懷,亦乃無量壽經之宗要。然欲往生淨土,則須內因、外緣具足,方可得生。往生內因者,謂衆生之心行業,凡欲往生淨土,先須發菩提心。此心爲無量壽願王所建立,亦盡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從生。安樂集謂菩提乃無上佛道之名,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廣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虛空;此心普備,離二乘障。次須發厭離心、欣求心。厭離此世穢土、八苦煎迫、怨憎會聚,欣求淨土清淨、萬福莊嚴、壽命無盡。複發叁心,即:(一)  至誠心,衆生一切身口意所修解行,必須內外相應,真實爲求生彼佛淨土,不可內蓄名聞利養之心;外現賢善精進之相。(二)深心,即深信之心;初信機: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煩惱具足之凡夫,無始以來漂溺五趣,循環不息,無出離之緣;次信法:深信阿彌陀佛成就四十八願,攝受一切衆生,專念彼佛名號,依彼佛加被護念,定得往生極樂。(叁)回向發願心,謂以自無始以來及今生自他所修一切世出世善根悉皆回向,願生彼佛國土。此叁心少一即不得往生。要之,淨土宗之修行途徑,首須集信願行叁資糧,修十善作基本,于世法無虧,複廣修功德回向願生,更慎臨終一念。(參閱“念佛”  3208、“兜率往生”4387、“淨土”4679)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淨土宗”的解釋

  (流派)佛教之一派。以普賢爲初祖,主于念佛往生。晉慧遠專倡淨土法門,住廬山,結蓮社,得一百二十叁人。同願往生極樂國土。魏之昙鸾,唐之道綽,皆專修此道。以觀想持名專修爲上,一名蓮宗,日本亦盛行之,爲二十宗之一。

【中國百科全書】對“什麼是淨土宗”的解釋

  中國佛教宗派。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故名。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宗。實際創立者爲唐代善導。曆代祖師並無前後傳承法統,均爲後人據其弘揚淨土的貢獻推戴而來。按近代印光所撰《蓮宗十二祖贊》,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爲蓮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蓮宗九祖傳略》大致相同。後印光也被其門下推爲第十叁祖。

  史略  淨土思想淵源于印度。在東漢時淨土經典開始傳入中國,支婁迦谶譯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般舟叁昧經》等,後來竺法護譯出《彌勒菩薩所問經》、《佛說彌勒下生經》,支謙譯出《大阿彌陀經》,畺良耶舍譯出《觀無量壽經》,于是在中國出現淨土崇拜。大致曾分爲彌勒淨土和彌陀淨土兩種,彌勒淨土信仰由道安首創,一時盛行于北魏,梁齊間還有所聞,不久即衰。彌陀淨土信仰一般認爲始于東晉慧遠。他于東晉太元十五年(390)在廬山東林寺建蓮社(亦稱白蓮社),參加的僧人、居士達123人。他們于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專修念佛叁昧,共期往生西方,並令劉遺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此後,有昙鸾于北方專修淨業,立難行、易行二道之說,主張以彌陀如來本願力爲根本,爲建立淨土宗奠定了基礎。昙鸾以後有道綽,曾講《觀無量壽經》,以小豆計數近200遍,每日口誦阿彌陀佛。著《安樂集》2卷,立聖道、淨土兩門,認爲只有淨土一門是唯一的出離之路。善導先往玄中寺聽道綽講瘦土要旨,後到長安,光明、慈恩等寺弘揚淨土教義,繼承道綽的傳統,著有《觀經疏》(《四帖疏》),正式創立淨土宗

  善導以後,淨土宗繼續流傳,曆代名師輩出。先有承遠、懷感、法照、少康等繼續弘揚。以上被稱爲善導流或善導系;另外在唐開元時出現了慈愍流,慈愍叁藏即慧日,他曾由南海去古印度等七十余國遊曆,學習淨土經義,凡十八年,著有《淨土慈悲集》、《般舟叁昧贊》等,提出禅淨一致的念佛禅,但有些學者認迷不應屬于淨土宗的流派。五代至宋淨土宗一直很盛行,它的信仰深入民間,淨土常常依附于天臺、禅、律諸宗。五代末有杭州永明寺(淨慈寺)延壽,倡導禅淨兼修,著有《萬善同歸集》等,發揮淨土思想。宋元兩代結社之風盛行,出現了白蓮社、淨業會、淨土會等。專弘淨土著名的有宋初省常,元代普度等。明代弘傳淨土者,有祩宏、智旭等;清初以來則有普仁行策,梵天實賢、資福際醒等。晚近靈岩印光(聖量),專修淨土,創弘化社,辦靈岩淨土道場,爲近代弘揚淨土的典範。

  經典與教義  《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世親的《往生論》爲該宗所依經典。稱叁經一論。善導所著《觀無量壽經疏》、《往生禮贊》、《觀念法門》、《法事贊》、《般舟贊》等,爲該宗主要代表作。

  該宗教義簡單,主要宗旨是以修行手者的念佛行業爲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爲外緣,內外相應,往生極樂淨土。善導把修行的方法分爲正行和雜行兩類。正行又分爲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歎供養等五種,此中又特別把稱名作爲正業,其他四種爲助業,顯出正名爲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種:①專念佛的名號,稱爲持名念佛;②觀佛的塑像與畫像,稱爲觀像念佛;③觀想佛的妙相(包括《觀經》十六觀門),稱爲觀想念佛;④觀佛的法身,即谛觀實相,稱爲實相念佛。後世唯持名念佛最爲流行,其與善導的大力提倡有直接關系,同時信衆認爲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專念彌陀一佛名號,就能往生淨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勝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後見佛成佛有疾緩,從而分有上、中、下的叁輩九品。

  影響  該宗由于修行方法簡便,人人都能做以,故自中唐以後廣泛流行。宋明以後與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臺宗、華嚴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門。同時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會,有所謂“家家彌陀佛”的說法,一直流傳至今。8世紀時,善導的《觀經疏》傳入日本。12世紀日僧源空依《觀經疏》撰《選擇本願念佛集》等,弘傳淨土念佛法門,創立日本淨土宗。其弟子親鸾又開創淨土真宗。(遊有維)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淨土宗”的解釋

  又名蓮宗,或念佛宗,以普賢菩薩爲初祖,主張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陳義孝編

【佛識慧集】對“什麼是淨土宗”的解釋

又名蓮宗,或念佛宗,以普賢菩薩爲初祖,主張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梵心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淨土宗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