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citta-prakr!ti,巴利語 citta-pakati。即心之本性。又稱自性。心之本性有清淨、染汙,或二者皆不是,或二者皆是等說,于佛教思想史上爲經常論議之事,而以心性本淨說爲其主流。原始佛教之心性說,在增支部經典(A.N.I. 5, 6)中雖僅言心(梵citta ,巴同),然就其意義而言,已關乎心之本性問題,亦即主張心之本性清淨。故知原始佛教之心性問題,系以心性清淨說爲其主。至部派佛教時,大衆部、分別論者等主張心性本淨;有部等則破之,立心性淨不淨各異說。據異部宗輪論載,大衆部主張心性本淨,雖以客塵隨煩惱之雜染,然非爲心之本體。
在大乘佛教中,所言心性說乃繼原始佛教以來之心性本淨說而發展,此乃其特色,並可由此心性本淨說溯大乘佛教思想之源流。惟心性本淨說在初期、中期及後期之大乘經論中皆提及,多方述及心性本淨客塵煩惱之思想型態,此外,並與如來藏、佛性、菩提心、心真如、法性心、空性、淨識、阿摩羅識、唯識實性、圓成實性、心體等思想交替,形成大乘思想之發展,故大乘經論“心性說”之特色,與部派佛教之諸論書中所言心之本性是淨是染之心理問題有異,而成爲解明成佛之可能性、開悟之心、佛陀之精神特質等諸問題之思想依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二、隨想論、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七、順正理論卷七十二、大智度論卷十九、大乘莊嚴經論卷六、辯中邊論卷上、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叁、成唯識論卷二]
(術語)謂不變之心體,即如來藏心自性清淨心也。臺宗所立四教中別教以下,以心性立爲真空,圓教立爲心性具十界叁千之法。圓覺經曰:“以淨覺心知覺心性。”起信論義記中本曰:“所謂心性不生不滅。”法華玄義四之叁曰:“心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唯識論二曰:“衆生心性二分合成。”止觀大意曰:“不變隨緣故爲心,隨緣不變故爲性。”[囗@又]心性二字,空宗與性宗等解說不同。惟禅宗則毫無區別。黃檗傳心法要曰:“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爲祖。”又雲:“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南陽慧忠國師語錄曰:“未審心之與性爲別不別,師曰:迷則別,悟則不別。曰:經雲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雲不別,何也?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月,水結爲冰。及至暖時,冰釋爲水。衆生迷時,結性成心。衆生悟時,釋心成性。”
即吾人永恒不變的心體,亦即如來藏心、自性清淨心。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