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用語。指所立法與能立法之關系上可能有之九種因。爲因明中判別正因、似因之標准之一。其所以稱爲九句因者,乃言從宗同品與宗異品望因,依因之有否而區分,各計有叁種:(一)全部有因,(二)全部無因,(叁)部分有因部分無因。叁叁相乘合得九種。九種中,僅二種爲正因,余七種皆爲似因。九句因如下:
(一)同品有異品有,謂全部宗同品、宗異品皆有能立法中所言之義。如聲論師對佛弟子立“聲是常”宗(命題),以“所量性故”爲因(理由)。例中,“常”爲所立法,“所量”是能立法。故凡具有常性者,如虛空,皆爲宗同品;凡不具有常性者,如瓶,皆爲宗異品。“所量”爲思想之對象,凡具常性與無常性之事物,皆可爲思想之對象。故宗同品、宗異品中全有此因。然此因太寬,不克證明聲之爲常或無常,故爲似因。
(二)同品有異品非有,謂因與宗同品有全分(全部)關系,與宗異品全無關系。如佛弟子對聲生論者立“聲是無常”宗,以“所作性故”爲因。“無常”爲所立法,“所作”爲能立法。凡具有無常性者,如瓶,是宗同品;凡不具有無常性者,如虛空,是宗異品。如瓶等具有無常性之事物,無一不具有所作性,故同品有;如虛空等不具有無常性之事物,無一具有所作性,故異品非有。所作性之範圍與無常性之範圍相等,能證明例中聲確爲無常,故爲正因。
(叁)同品有異品有非有,謂因與宗同品有全分關系,而與宗異品僅部分關系。如勝論者立“聲是勤勇無間所發”宗,以“無常性故”爲因。“勤勇無間所發”爲所立法,“無常”爲能立法。故凡具有勤勇無間所發性者,如瓶等,是宗同品;凡不具有勤勇無間所發性者,如電、虛空等,是宗異品。凡瓶等,具有勤勇無間所發性者,無一不具有無常性,故同品有。凡如虛空等,既不具有勤勇無間所發性,亦不具有無常性;凡如電等,雖不具有勤勇無間所發性,然具有無常性,故異品有非有。此因過于廣泛,無確切證宗之力量,故爲似因。
(四)同品非有異品有,謂因與宗同品全無關系,而與宗異品有全分關系。如聲生論者立“聲是常”宗,以“所作性故”爲因。“常”是所立法,“所作”是能立法。故凡具有常性者,如虛空,爲宗同品;凡不具有常性者,如瓶等,爲宗異品。虛空等具有常性之事物,無一具有所作性,故同品非有。瓶等不具有常性之事物,無一不具有所作性,故異品有。宗同品全不具有所作性,則于所作性範圍內,無一事物是常住者,即所作性之範圍與常性之範圍,毫無關涉。宗異品全部有所作性,故無常之事物,無一不在此所作性範圍中,而所作性之範圍內又無任何常性事物,其所作性全系無常者。此因非但不能證明自宗,反而替敵(問難者)方作證,顛倒是非,故爲似因。
(五)同品非有異品非有,謂因與宗同品、宗異品全無關系。如聲論師對佛弟子立“聲是常”宗,以“所聞性故”爲因。“常”爲所立法,“所聞”是能立法。故凡具常性者,如虛空等,皆宗同品,凡不具常性者,如瓶等,皆宗異品。虛空等具有常性之事物者,皆不具有所聞性,故同品非有。瓶等不具有常性之事物者,亦皆不具所聞性,故異品亦非有。宗同品、宗異品中全無此因,如前例中,所聞事物中,既全無常住者,亦全無無常者,不能爲所立宗作證,故爲似因。
(六)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謂因與宗同品全無關系,與宗異品有部分關系。如聲顯論者立“聲是常”宗,以“勤勇無間所發性故”爲因。“常”爲所立法,“勤勇無間所發”是能立法。故凡具有常性者,如虛空,爲宗同品,凡不具常性者,如電、瓶,爲宗異品。虛空等具有常性之事物,皆未具有勤勇無間所發性,故同品非有。電不具有常性,亦不具勤勇無間所發性;瓶不具常性,但具有勤勇無間所發性,故異品有非有。宗同品全無能立法,宗異品部分能立法,部分不能立法。如前例中“勤勇無間所發性故”,非但不能證聲是無常,反而證出聲爲常,此亦顛倒是非,故爲似因。
(七)同品有非有異品有,謂因與宗同品有一分(部分)關系,而與宗異品有全分關系。如聲生論對聲顯論立“聲非勤勇無間所發”宗,以“無常性故”爲因。“非勤勇無間所發”爲所立法,“無常”是能立法。故凡不具有勤勇無間所發性者,如電、如空,爲宗同品,凡具有勤勇無間所發性者,如瓶,爲宗異品。于宗同品中,電等爲具無常性者,虛空等爲未具無常性者,故同品有非有。宗異品如瓶等,則無一不具有無常性,故異品有。宗同品中部分有能立法,部分無能立,宗異品則全有能立法。如例中因“無常性故”,不能證明“聲必非勤勇無間所發性”,故爲似因。
(八)同品有非有異品非有,謂因與宗同品有一分關系,而與宗異品全無關系。如勝論師立“內聲無常”宗,以“勤勇無間所發性故”爲因。“無常”是所立法,“勤勇無間所發”是能立法,故凡具無常性者,如電、瓶,爲宗同品,凡不具無常者,如虛空,爲宗異品。宗同品中,瓶等是勤勇無間所發,電等則非勤勇無間所發,故同品有非有。宗異品則無一具有勤勇無間所發性,故異品非有。宗同品部分有能立法,部分無能立法,宗異品則全無能立法。例如,勤勇無間所發性必居于無常性之範圍內,能證宗,故爲正因。
(九)同品有非有異品有非有,謂因與宗同品、宗異品均有部分關系。如聲論師對勝論師立“聲是常”宗,以“無質礙故”爲因。“常”爲所立法,“無質礙”是能立法。故凡具有常住性者,如極微、虛空等,皆爲宗同品,凡不具常住性者,如樂、瓶,皆爲宗異品。宗同品中,如極微等是有質礙者,如虛空等是爲無質礙者,故爲宗同品有非有。宗異品中,如快樂等乃無質礙者,如瓶等乃有質礙者,故異品有非有。如例中,凡無質礙者,未必全然是常住,不能證宗,故爲似因。
九句因中,“有”指具全分關系者,“非有”指全分無關者,“有非有”指具一分關系者。其中(一)(叁)(五)(七)(九)五句爲不定過,(四)(六)爲相違過,僅(二)(八)無過而成因。九句因爲新因明之綱格、叁相之基礎,或爲陳那所創倡。[Gtan- tshigs kyi h!kor-logtan-la-dbab-pa(Hetu-cakra-d!amaru);Phyogs-chos- dguh!i h!khor-lo(Paks!a-nava-dharma-cakra)、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本、因明論疏明燈抄卷二末、因明叁十叁過本作法纂解卷上、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因明大疏蠡測](參閱“因明”2276)
(名數)因有九句之意。謂因于宗同品及宗異品,以關系之有無,而判其正不,有九種之別也:一同品有異品有,二同品有異品非有,叁同品有異品有非有,四同品非有異品有,五同品非有異品非有,六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七同品有非有異品有,八同品有非有異品非有,九同品有非有異品有非有。因明正理門論曰:“宗法于同品,謂有非有俱。于異品各叁,有非有及二。”是也。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末釋之,謂“宗法雲者,言爲宗之法,即因是也。于同品,爲宗同品。體即爲同喻,言能立之因,于同品喻,成其叁種:一有,二非有,叁亦有亦非有也,于彼名爲俱。此叁種之因,于宗異品異法喻上,亦各有叁:一有,二非有,叁亦有亦非有也。于彼名爲及二者。且同品有而爲異品之叁者:謂因于同品有,于異品亦有;于同品有,于異品爲非有;于同品有,于異品爲有非有也。如是因于同品非有,于異品亦有叁:于同品有非有,于異品亦有叁;故成九句”雲。是即于同品爲有,于異品有爲有、爲非有、爲有非有;于同品爲非有,于異品有爲有、爲非有、爲有非有;又于同品爲有非有,于異品亦有爲有、爲非有、爲有非有;故成九句也。蓋因原爲成宗者,故必以于宗同品有關系,于宗異品無關系爲法。今九句之中有全分關系者,名爲有;不有全分關系者,名爲非有;一分關系一分不關系者,名爲有非有;因之一叁五七九之五句,即成不定之過;四與六,成相違之過;惟二與八,得爲無過之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