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俱舍宗?俱舍宗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俱舍宗”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俱舍宗”的解釋

  即依俱舍論而立之小乘宗派。我國十叁宗之一。相對于成實宗被稱爲小乘空宗,俱舍宗則被稱爲小乘有宗。其學者被稱爲俱舍師。初由世親入迦濕彌羅國學毗婆沙之義,其後根據大毗婆沙論,及參酌經量部之義,造阿毗達磨俱舍論,批判說一切有部傳統之說。時有衆賢論師,撰俱舍雹論,破世親新說,又造阿毗達磨藏顯宗論,顯揚毗婆沙宗義。爾後,德慧、世友、安慧、陳那、稱友、增滿、寂天等諸師相繼製疏,以釋俱舍論,遂締造說一切有部教義之新紀元。

  陳天嘉五年(564),真谛譯出阿毗達磨俱舍釋論(梵Abhidharmakos/abha^s!ya  ),又別作疏十六卷以釋之,慧恺、慧淨、道嶽等亦相繼製疏敷揚。唐永徽五年(654),玄奘再譯,稱阿毗達磨俱舍論,世稱新俱舍,即此宗所依之今本。玄奘門人神泰、普光、法寶等叁師各撰疏以布衍其義,合稱俱舍叁大疏。又有懷素、圓晖等作疏記,一時講習頗盛。惜唐以後,此宗遂絕不傳,元世祖時,帝師八思巴造立彰所知論二卷,是爲研究俱舍之最後余光。日本傳入此宗始于齊明天皇四年(658),智通、智達等來華(唐)留學,回國後兼傳俱舍論,未久即受玄昉等之邀請于興福寺等刹盛行此學。大抵日本習此宗者多附屬于法相宗而兼學之,今僅殘存學派,宗名已不傳。

  此宗除以俱舍論爲主要論典外,所宗之經有四阿含等,論有七論及大毗婆沙論、阿毗昙心論、雜阿毗昙心論等。世親造長行,以論理明晰,敘述順序得宜,理長爲宗,故贏得“聰明論”之美稱。此宗教義旨在說明諸法因緣之正理,破外道凡夫著我之執見,以斷惑入聖,永離叁界系縛。爲說明叁界諸法,乃大別之爲有爲、無爲二類;又區分爲五位,細析成七十五法。亦即有爲法包括色法十一種、心法一種、心所有法四十六種、不相應行法十四種,無爲法則有叁種,總成七十五法。有爲法乃指萬有中衆緣聚集所作爲,有生滅變遷之部分;無爲法則指非因緣所作爲,無生滅變遷,湛然常住之部分。此外,並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門。蓋此宗批判一切有部所說諸法之體實有,貫穿叁世之“叁世實有,法體恒有”之主張,而依經量部之義,提倡過去、未來無體論之說。認爲生滅乃是刹那相續者,滅爲現在必然之推移,不須其他之因緣促成,而生則必有生因,並以六因、四緣、五果等法門說明之。又概括迷悟之因果爲苦、集、滅、道四谛,並以十二因緣法門說明生死相續無窮之理;立七方便、四向、四果以闡明轉迷開悟之因果階次。此外,特別論證在禅定狀態下靜悟四谛之理,可以達至解脫。[婆薮槃豆法師傳、俱舍論光記卷一、俱舍論寶疏卷一、大唐西域記卷四、元亨釋書卷二十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俱舍宗”的解釋

  (流派)八宗之一。俱舍論之宗旨。印度小乘之區分有十八部,異論紛紛。如來滅後四百年之初,五百阿羅漢,依健馱羅國迦膩色迦王之請,結集大毗婆沙論二百卷,由是十八部中薩婆多部之宗義確立。此論爲由六足論之義而解釋發智論者。故本宗之大義,集成于此。其後經五百年,世親菩薩出世,初于薩婆多部出家,習其宗義,後學經量部,于自宗有所慊然。遂依大毗婆沙論作俱舍論,間間以經量部之意評破之。故自俱舍論之當意言之,則取舍折衷,爲于十八部外出一機軸者,然既依婆沙論作之,攝其要義而無漏(故曰攝彼勝義,見上段俱舍論下),故舉之屬于薩婆多部也。此論在印度稱爲聰明論。內外之人共學之。在支那陳之真谛叁藏先譯之,稱爲俱舍譯論。唐之玄奘更譯之,稱爲俱舍論。門人光寶二師各有疏記叁十卷。大便學者。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俱舍宗”的解釋

  又名有宗,爲八宗之一,因此宗乃依世親菩薩所造之俱舍論而立宗,故名。 - 陳義孝編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俱舍宗”的解釋

依俱舍論而立的小乘宗派,稱俱舍宗。爲我國十叁宗之一,相對于成實宗被稱爲小乘空宗,俱舍宗則被稱爲小乘有宗。初由世親入迦濕彌羅國學毗婆沙之義,其後根據《大毗婆沙論》,及參酌經量部之義,造《阿毗達磨俱舍論》,批判說一切有部的傳統理論,時有衆賢論師,撰《俱舍論》,破世親新說,又造《阿毗達磨藏顯宗論》,顯揚毗婆沙宗義。爾後,德慧、世友、安慧、陳那、稱友、增滿、寂天等諸師相繼製疏,以釋《俱舍論》,遂締造說一切有部教義的新紀元。



陳天嘉五年,真谛譯出《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又別作疏十六卷以釋之,慧恺、慧淨、道嶽等亦相繼製疏敷揚。唐永徽五年,玄奘再譯,稱《阿毗達磨俱舍論》,世稱新俱舍,即此宗所依之今本。玄奘門人神泰、普光、法寶等叁師各撰疏以布衍其義,合稱俱舍叁大疏。又有懷素、圓晖等作疏記,一時講習頗盛。惜唐以後,此宗遂絕不傳,元世祖時,帝師八思巴造《立彰所知論》二卷,是爲研究俱舍的最後余光。此宗除以《俱舍論》爲主要論典外,所宗之經典有四阿含等,論典有七論及《大毗婆沙論》、《阿毗昙心論》、《雜阿毗昙心論》等。世親造長行,以論理明晰,敘述順序得宜,理長爲宗,故贏得“聰明論”之美稱。此宗教義旨在說明諸法因緣之正理,破外道凡夫著我之執見,以斷惑入聖,永離叁界系縛。爲說明叁界諸法,乃大別之爲有爲、無爲二類;又區分爲五位,細析成七十五法。亦即有爲法包括色法十一種、心法一種、心所有法四十六種、不相應行法十四種,無爲法則有叁種,總成七十五法。有爲法乃指萬有中衆緣聚集所作爲,有生滅變遷之部分;無爲法則指非因緣所作爲,無生滅變遷,湛然常住之部分。此外,並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門。蓋此宗批判一切有部所說諸法之體實有,貫穿叁世之“叁世實有,法體恒有”之主張,而依經量部之義,提倡過去、未來無體論之說。認爲生滅乃是刹那相續者,滅爲現在必然之推移,不須其他之因緣促成,而生則必有生因,並以六因、四緣、五果等法門說明之。又概括迷悟之因果爲苦、集、滅、道四谛,並以十二因緣法門說明生死相續無窮之理;立七方便、四向、四果以闡明轉迷開悟之因果階次。此外,特別論證在禅定狀態下靜悟四谛之理,可以達至解脫。 - 于淩波居士著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俱舍宗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