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客塵?客塵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客塵”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客塵”的解釋

  梵語akasma^t-kles/a。又作客塵煩惱。即煩惱之義,此系相對于“自性清淨”一詞而立者。所謂煩惱,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稱爲客;又以煩惱能汙染吾人之心性,猶如塵埃之染汙萬物,故稱爲塵。以佛法真理而言,人性本即清淨無染,一無塵垢,然因外境現象紛沓,導致對境生迷而心生煩惱。注維摩經卷五(大叁八·叁七八中):“心遇外緣,煩惱橫起,故名客塵。”

  又以“塵”之一詞,本爲色體之極微細者,故以之喻客塵煩惱如塵埃般微小卻無所不在,遍布叁千大千世界,修道者需祛除此客塵方能成聖果。最勝王經卷一如來壽量品(大一六·四○七上):“煩惱隨惑,皆是客塵;法性是主,無來無去。”此一說法,于小乘部派時代,即爲分別論者所主張,其後大乘佛教承襲此一思想,尤以如來藏系等大乘諸經論特重之,而強調衆生之心本爲自性清淨之如來藏,後受外境之流轉所染,遂衍生客塵煩惱。例如首楞嚴經卷一(大一九·一○九下):“一切衆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中略)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爲客義。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爲塵義。”即謂一切動搖不住之物皆爲客塵,而非實身實境,然凡愚之人則必以動者爲實有之身,以動者爲實有之境,遂于終始之間,念念隨其生滅,一味顛倒行事,遺失真性。既失其真,反認客塵爲自身,遂于輪回之中自取流轉。

  此外,佛性論卷四列舉一切客塵煩惱凡有九種,即:隨眠貪欲煩惱、隨眠嗔、隨眠癡、貪嗔癡等極重上心惑、無明住地、見谛所滅、修習所滅、不淨地、淨地惑。[楞伽經卷七、維摩經卷中、大毗婆沙論卷四]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客塵”的解釋

  (術語)形容煩惱者。煩惱非心性固有之物,爲迷理而起者,故名之爲客。爲汙心性者,故名之爲塵。維摩經問疾品曰:“菩薩斷除客塵煩惱。”注“什曰:心本清淨,無有塵垢。塵垢事會而生,于心爲客塵也。肇曰:心遇外緣,煩惱橫起,故名客塵。”寶窟下末曰:“無始無明,自心分別所作,無有真實,故名爲客,坌汙稱塵。”日本太子之維摩經疏四曰:“一切不善,理非恒有,終必有遣除之義,故爲客。”最勝王經一曰:“煩惱隨惑,皆是客塵。法性是主,無來無去。”楞嚴經一曰:“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于大衆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圓覺經曰:“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客塵”的解釋

常用來形容煩惱,或稱客塵煩惱。這是相對于“自性清淨”一詞而立者。所謂煩惱,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稱爲客。又以煩惱能汙染吾人的心性,猶如塵埃之染汙萬物,故稱爲塵。以佛法真理而言,人性本即清淨無染,一無塵垢,然因外境現象紛沓,導致對境生迷而心生煩惱。 - 于淩波居士著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客塵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