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acchat!a^ 之意譯。即拇指與食指之指頭強力摩擦,彈出聲音;或以拇指與中指壓覆食指,複以食指向外急彈。于印度,彈指有四義:(一)表示虔敬歡喜,據法華經卷六神力品載,諸佛之謦欬聲與彈指聲普傳至十方,大地皆起六種振動。(二) 表示警告,據新譯華嚴經卷七十九載,善財童子至彌勒菩薩之樓閣前,彈指出聲,門即開啓令其入內。(叁)表示許諾,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載,有二龍王請世尊准許彼等爲優婆塞,世尊彈指允之。(四)時間單位,彈指所需之極短暫時間,稱爲一彈指或一彈指頃。關于一彈指時間之長短,諸說不一,如大智度論卷八十叁謂,一彈指有六十念。俱舍論卷十二(大二九·六二上):“如壯士一疾彈指頃六十五刹那,如是名爲一刹那量。”現今一般常用語“一彈指”即源自佛教經典。[菩薩處胎經卷二、觀無量壽經、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八、祖庭事苑卷叁](參閱“一彈指”78、“刹那”3731)
(雜語)經中有叁意:一爲許諾,行事鈔下叁之叁曰:“增一雲:如來許請,或默然,或俨頭,或彈指。”一爲歡喜,法華經神力品曰:“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法華文句十曰:“彈指者隨喜也。”一爲警告,嘉祥法華義疏十一曰:“爲令覺悟,是故彈指。”[囗@又](雜語)時名。戒疏二下曰:“僧祇雲:二十念爲瞬,二十瞬爲彈指。”
原指印度的習俗。其法,彎曲食指,再用大拇指撚彈作聲。印度人用彈指表示喜悅、贊歎等意思。如《法華經·如來神力品》:“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歲,然後還攝舌相。一時聲欬,俱共彈指。”智顗注:“彈指者,隨喜也。”在古代,中國人已熟悉印度人的這個習俗。如《世說新語·政事》載:“公因便還到過任邊,雲:“君出,臨海便複無人。”任大喜悅,因過胡人前彈指雲:“蘭阇,蘭阇!””後在詩文中,多用“彈指”表示激憤。如宋·文天祥《與湖南大帥江丞相論秦寇事宜劄子》:“凡懷忠憤,無不彈指!”不過,今天人們用“彈指”一詞,多表示短暫易逝的時間。如毛澤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叁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又如郭沫若《北上紀行》詩之五:“彈指人將老,回頭憾苦多。”亦作“一彈指頃”。如趙樸初《滿庭芳·爲人民大會堂作》詞:“一彈指頃恒沙湧,樓殿重重。”此比喻意亦出于佛經。《無量壽經》謂:一心念佛的人,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如彈指頃,即生彼國(西方淨土)”。“一彈指頃”有多長呢?或說“心九百六十轉”康僧會《大安般守意經》序),或說“二十念爲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翻譯名義集·時分》)等。可見,“彈指”之間雖很短暫,但已有許多念頭在生生滅滅了。(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