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諸法皆空之相狀,或指真空之體相。因緣生法,無有自性,即空之相狀。大智度論卷六(大二五·一○七上):“因緣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說中道。”另據玄奘譯之般若心經所說,諸法之空相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又佛典中,性、相二字常爲同義字,故亦可作空性。
(術語)諸法皆空之相狀。因緣生之法,無有自性,是空之相狀也。智度論六曰:“因緣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說中道。”同五十叁曰:“須菩提常行無诤叁昧,與菩薩同事,巧便樂說一種空相法門。”[囗@又]真空之體相,名爲空相。般若心經曰:“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法藏略疏曰:“辨此空狀,故雲空相,或真空體相也。”
諸法皆空的相狀。因緣生的一切法,無有自性,此即是空的相狀。 - 陳義孝編
辯中邊論上卷一頁雲:頌曰: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論曰:虛妄分別有者:謂有所取能取分別。于此二都無者:謂卽于此虛妄分別,永無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謂虛妄分別中,但有離所取及能取空性。于彼亦有此者:謂卽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虛妄分別。若于此非有,由彼觀爲空。所余非無故;如實知爲有。若如是者;則能無倒顯示空相。
二解 辯中邊論上卷六頁雲:所知空性、其相雲何?頌曰:無二有無故;非有亦非無。非異亦非一。是說爲空相。論曰:無二、謂無所取能取。有無、謂有二取之無。此卽顯空,無性爲性。故此空相,非有非無。雲何非有?無二有故。雲何非無?有二無故。此顯空相非有非無。此空與彼虛妄分別,非異非一。若異;應成法性異法。便違正理。如苦等性。若一;則應非淨智境;亦非共相。此卽顯空與妄分別,離一異相。
叁解 雜集論六卷七頁雲:空相者:謂若于是處,此非有;由此理,正觀爲空。若于是處,余是有;由此理,如實知有。是名善入空性。如實知者:不顛倒義。問:于何處、誰非有?答:于蘊界處,常恒凝住不變壞法我我所等,非有。由此理,彼皆是空。問:于是處,誰余有?答:卽此處無我性。此我無性,無我有性,是謂空性。由彼諸行常等相我,此中無故,諸行恒時離我性相,無我真性,此中有故;非一向無。此俱名空性。故薄伽梵、密意說言:有、如實知有。無、如實知無。 - 朱芾煌
諸法皆空的相狀,因緣生的一切法,無有自性,此即是空的相狀。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