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va^k-karman。又作語業。叁業之一。指依言語宣示內心之意樂,及由此而引起之無表業。關于口業之表與無表,大小二乘有異說,說一切有部主張語表業以實之音聲爲體,立無表業亦爲實色。成實論謂語表業爲假之名聲,無表業爲非色非心。經部與唯識大乘則主張語表業爲假之音聲,以語業能發之思爲體,無表業亦爲假立,以思種子上之善或發不善之功能,及不善或遮善之功能爲體。[衆事分阿毗昙論卷五、俱舍論卷一、卷十叁、雜阿毗昙心論卷叁、大毗婆沙論卷一一叁、成實論卷七、成唯識論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本、大乘義章卷七](參閱“叁業”638、“業”5494)
(術語)又曰語業。叁業之一。謂口之所作,即一切之言語也。大乘義章七曰:“起說之門,名之爲口。”[囗@又]業與孽通。口業:謂兩舌,惡口,妄言,绮語也。淨住子曰次忏口業,此是患苦之門,禍累之始。唐宋人常取以言文學之事,白居易詩:些些口業尚誇詩。蘇轼詩:口業不停詩有債。皆以詩爲绮語也。
又名語業,即由口而說的一切善惡言語。 - 陳義孝編
身、口、意叁業之一,口業又作語業,指口所作及無作之業,業有善有惡,若妄語、離間語、惡語、绮語等爲口惡業;若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绮語則爲口善業。見叁業條。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