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duh!kha-satya,巴利語 dukkha-sacca。四谛之一。又稱苦聖谛(梵duh!kha^rya -satya )。指聖者如實審察叁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間),如叁苦、五取蘊苦、八苦等。在婆沙諸論中謂,此有漏諸果中,或生樂,或生非苦非樂(未必所生皆苦);此即說一切有部之諸師以樂受爲實有,而以苦多樂少爲苦谛之義;然經部則謂,諸蘊中全無樂受可言。成實論卷六行苦品第七十九(大叁二·二八二中):“此叁受皆苦谛攝,若實是樂,苦谛雲何攝?又苦爲真實,樂相虛妄。何以知之?以觀苦心能斷諸結,非樂心也,故知皆苦。”此即主張叁界皆苦之說。
另據顯揚聖教論卷十五載,由于苦受、樂受、舍受等叁受之相各有差別,故建立叁苦之相,即苦苦之相、壞苦之相、行苦之相。亦即就有漏法“非可意”的苦受之運轉而言,其體性爲苦,故苦受必然即是苦;就“可意”的樂受之運轉而言,于其壞滅之時,必感受苦,故樂受亦爲苦;就“不可意非不可意”的舍受之運轉而言,亦不免有生滅遷流之時,聖者觀之,生起苦怖之心,故舍受亦爲苦。由此叁苦之相觀之,是知一切有漏之法皆爲苦。
又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大叁一·七一九下):“所謂生苦乃至怨憎會苦,能顯苦苦,順苦受法,苦自相義故。愛別離苦、求不得苦,能顯壞苦,已得未得,順樂受法,壞自相義故。略攝一切五取蘊苦,能顯行苦,不解脫二無常所隨不安隱義故。(中略)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谛苦,世間智境界故,略攝一切五取蘊苦,是勝義谛苦。”又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于順苦樂、不苦不樂諸行中,由自相差別而建立世俗谛,由共相一味之苦而建立勝義谛。[增一阿含經卷十七、順正理論卷五十七、顯揚聖教論卷二、俱舍論光記卷二十二]
(術語)四谛之一。叁界生死之果報,畢竟苦患,無有安樂之性,此理決定真實,謂之苦谛。見苦聖谛條。
四谛之一。見四谛條。 - 陳義孝編
瑜伽六十四卷十頁雲:雲何苦谛?謂生苦等;廣說如前。若略說者;如說一切生雜染事,皆名苦谛。
二解 如苦谛有二種中說。
叁解 集論四卷一頁雲:雲何苦谛?謂有情生,及生所依處。又雲:若有情世間,若器世間,業煩惱力所生故;業煩惱增上所起故;總名苦谛。如彼卷一頁至八頁廣說。 - 朱芾煌
苦以逼惱爲義,一切有爲心行,常爲無常苦患之所逼惱,故名爲苦。謂叁界生死之果報,畢竟爲苦患而無安樂之性,此理決定真實,故謂苦谛。別則二十五有,總則六道生死。二十五有者,即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禅四空處,無想及那含。六道者,即地獄畜生餓鬼修羅及人天。雖然苦樂不同,畢竟生死相續。 - 明·楊卓
四聖谛之一,苦谛、集谛、滅谛、道谛。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