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開版之大藏經。全稱明版大藏經,或稱明本。可分如下五 種:(一)洪武南藏,又稱初刻南藏。奉明太祖命,成于洪武五年至永樂初年(1372~1403)頃,一說至洪武叁十一年。版式存于南京報恩寺,萬曆年間曾經追雕。收一六一二部,或說一六二五部。日本山口縣禮浦郡國枝村快友寺所珍藏之大藏經,即多屬此。(二)永樂南藏,通稱南藏。永樂十年至十五年(1412~1417)于南京刻印,爲洪武南藏之再刻本,但略有更動。收佛典一六二五部,六叁叁一卷。版式爲一紙叁十行,每行十七字之折本。(叁)北藏,又稱永樂北藏。奉成祖之命,成于永樂十八年至英宗正統五年(1420~1440),收一六一五部,版式爲一紙二十五行,每行十五至十七字之折本。後奉神宗母後之命,追雕華嚴懸談會玄記等叁十六部入藏,故北藏共計六七八函,六七七一卷。以上南、北二藏之流傳頗爲罕有。(四)武林藏,開版約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刻于浙江武林(杭縣),爲曆來各版藏經中最早將梵夾本(即折本)改爲方冊本者,惟該藏迄今已全佚失。(五)楞嚴寺版,又稱萬曆藏、密藏本、嘉興版、明本、徑山版。萬曆十四年(1586),密藏道開發願,與真可、德清、幻予等人于五臺山開雕,後移至徑山(浙江余杭)雕版,最後將經版集中于浙江嘉興楞嚴寺印刷,而于萬曆末年頃(1620)完成。計二一○函,版式爲一紙二十行(一面十行),每行二十字之方冊,頗便于閱覽,遺品亦多。清代初葉補雕“續藏”二叁七部,後開版“又續藏”一八九部。此楞嚴寺版爲明藏諸版中流傳最廣者。[大明叁藏聖教目錄、大清叁藏聖教目錄、釋氏稽古略續集卷叁、英文大明叁藏聖教目錄、明史藝文志第七十四](參閱“中文大藏經”1001)
(雜名)明朝雕刻之方冊一切經也。明朝有南北二藏,南藏爲太祖所刻,在南京之官庫,北藏爲太宗所刻,藏北京城中。其後神宗萬曆年間密藏禅師發願初刻方冊大藏,爾來海內之缁素得閱大藏者,皆師之賜也,日本鐵眼禅師所翻刻者即此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