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muni,巴利語同。又作文尼、茂泥。即寂默(止靜煩惱)、寂、賢人、仁、仙之意。乃謂尊貴殊勝之聖者或仙人。
muni 一語,于古印度梨俱吠陀時代後期已存在,意謂領受靈感,或指進入恍惚狀態者、聖者、隱遁者、仙人、寂默行者等。至奧義書時代,以婆羅門四住期(梵a^s/rama )中之第叁林棲期、第四遊行期之修行者爲牟尼,特別是指開悟之托缽遊行的第四期聖者。
佛教中,牟尼亦有聖者、仙人、寂默者等意。依玄應音義卷十八之解釋,牟尼,即通達內外而久居山林之修心學道者。如釋迦牟尼(梵Sa^kya -muni )、拘那含牟尼(梵Kanaka -muni )等,即指聖者。阿育王在法敕文中,勸導僧俗誦讀七經,其中之牟尼偈(梵Muni -ga^tha^ ),或爲巴利本“經集”中之牟尼經(Muni-sutta),經中以牟尼爲真實比丘之意。又巴利本法句經第二六八、二六九,稱擇善斥惡者爲牟尼。巴利本小部經義釋,以具有慧、知解等智者爲牟尼,並列舉在家牟尼、非家牟尼、有學牟尼、無學牟尼、辟支牟尼、牟尼牟尼等六種分別。
(二)梵語mauna,巴利語mona。又作牟那。系 muni 之形容詞。亦指智,乃牟尼之性質。依小部經義釋載,牟尼之智包括:慧、知解、簡擇、思察、賢明、善巧、辨別、慧燈、正見等。[巴利本中部優波離經]
(叁)梵語mauneya,巴利語moneyya。又作牟尼位、牟尼性、牟尼行、寂默。該語在梨俱吠陀後期已出現。與上述之(二)意同。我國與日本,古來多以 muni 屬事牟尼,mauneya屬理牟尼。理牟尼,自原始佛教以來,有所謂叁牟尼(巴ti^n!i moneyya^ni )之說,指身牟尼、語牟尼、意牟尼,又稱叁寂默。據集異門足論卷六之解釋,謂無學之身律儀爲身寂默,無學之語律儀爲語寂默,無學之心爲意寂默。[俱舍論卷十六、成唯識論卷十、大日經疏卷一、卷十二、成唯識論述記卷十末、異部宗輪論述記]
(術語)Nuni,譯曰寂。又作寂默,寂靜。有二解:一就事,一就理。就事而解,則悉多太子始入劫毗羅城時,使諸釋子寂靜無言,故父王附以牟尼之稱,又出家後常修禅行,而寂默無言,故從時人受牟尼仙之號。牟尼本爲靜止身口意叁業之學道者之尊號,通于內外之稱號也。毗奈耶雜事二十日:“是時菩薩乘四寶輿,無量百千人天翊從入劫比羅城。諸釋迦子,體懷憍慢,立性多言。菩薩入城,皆悉默然牟尼無語。王見之已,報諸臣曰:諸釋迦子體懷傲慢,立說多言。太子入城,皆悉默然牟尼無語。應與太子名名曰:釋迦牟尼。此是菩薩第二立名。”佛本行集經二十曰:“菩薩行路,谛視徐行。有人借問,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語言:此仙人者必釋種子。因此得名釋迦牟尼。”玄應音義十八曰:“牟尼,經中或作文尼,舊譯言仁,應雲茂泥,此雲仙。仙通內外,謂久在山林修心學道者也。”仁王經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雲寂默,叁業但寂默也。”理趣釋下曰:“牟尼者,寂靜義,身口意寂靜,故稱牟尼。”就理而解,則佛與叁乘之聖人所證之法名寂默,依之而稱佛爲牟尼,蓋佛及阿羅漢之通稱也。唯識論十曰:“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俱舍論十六曰:“無學身語業名身語牟尼,意牟尼即無學意。(中略)何故牟尼唯在無學,以阿羅漢是實牟尼,諸煩惱言永寂靜故。”大日經疏一曰:“牟尼者,是寂默義,言佛身語心皆究竟寂滅過言語地。以對二乘小寂,不可爲譬,故雲大牟尼也。”同十二曰:“牟尼者,寂默義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絕。幽深玄遠,不可以言說之。如是法界寂然大滅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淨,故名牟尼也。”同十叁曰:“牟尼,是佛都號也。”宗輪論述記曰:“牟尼者,此翻爲寂。寂煩惱故,寂生死故,處大涅槃得寂滅故,寂諸戲論證真理故。”唯識述記十末曰:“梵言牟尼,此言寂默。寂默法者離言法也。或離過故名爲寂默,通叁乘解,成一切法性相離言不二法門,名爲寂默。”
華譯爲寂,或寂默,或寂靜等。 - 陳義孝編
1.沈默。2.沈默的聖者,指「佛陀」,如「大牟尼」。 - 莊春江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