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欲界斷九品修惑有潤七生之作用。潤生,即煩惱滋潤業而生當來之果。大乘義章卷五本分別潤生之不同,謂有總、別二種。所謂總,乃前之叁品潤四生,中叁品共潤二生,下叁品共潤一生;就別而言,上上品潤二生,上中、上下各潤一生,中上品潤一生,中中、中下各潤半生(共爲一生),下上品潤半生,下中、下下共潤半生。亦即:
依表可知,隨惑之強弱,潤生之勢力漸減;若斷前六品者爲一來果(第二果),全斷九品者爲不還果(第叁果)。第六識相應俱生之煩惱,自無始即在有情身中潤生無窮,欲界僅限七生。乃因其入于聖位,其身成就無漏之聖道,故俱生煩惱受押于彼聖道,勢力僅限七生。[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俱舍論光記卷八](參閱“九品惑”141 )
(名數)叁界九地俱生之煩惱(即修惑)各有九品。其中欲惑九品之修惑,有潤七生之作用,因而建立一來不還之二果。斷之終,則爲一來果。斷之已,則爲不還果。九品七生相對,則上叁者爲四生,中叁者爲二生,下叁者爲一生。更分別之,則上上爲二生,上中,上下,共爲二生。如中叁品亦然。中上爲一生,中中,中下,共爲一生。下叁品亦然。下上品爲半生,下中品,下下品,共爲半生。因而可隨惑之強弱,而知潤生之勢力增減。此一生者,人天各一生,半生者,又曰小生。人或天之一生也。故爲十四生。更分別生有與中有,則爲二十八生。以七之數等,故謂爲七生。猶言七葉樹七處善。問第六識相應俱生之煩惱,自無始即在一切有情身中,潤生無窮,何限七生耶?答曰:是惟謂入于聖位而俱生之煩惱勢力,非言以前,入于見道,則其身成就無漏之聖道,故俱生之煩惱,押于彼聖道。勢力僅限七生也。見了義燈一,俱舍光記八。
指欲界斷九品修惑有潤七生的作用。潤生,即煩惱滋潤業而生當來之果。《大乘義章》卷五本分別潤生之不同,謂有總、別二種。所謂總,乃前之叁品潤四生,中叁品共潤二生,下叁品共潤一生;就別而言,上上品潤二生,上中、上下各潤一生,中上品潤一生,中中、中下各潤半生(共爲一生),下上品潤半生,下中、下下共潤半生。所以九品共潤七生。斷上、中煩惱可得一來果,黑下可得不還果。見《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