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戒。菩薩戒之內容爲叁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叁項,亦即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衆生等叁大門之一切佛法,作爲禁戒以持守之。說菩薩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綜合爲梵網與瑜伽二類律典。梵網戒本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網經律藏品,其戒相爲十重禁戒、四十八輕戒。不論出家、在家,皆可受持。瑜伽戒本出于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卷四十一,以叁聚淨戒、四種他勝處法爲基准。雖亦道俗通攝,然必先受小乘七衆戒而久已成就無犯者,方能受持。古代以瑜伽戒爲主,今則盛行梵網戒。天臺宗之圓頓戒,即爲梵網戒。據梵網經卷下所載,受持菩薩戒有五種利益:(一)十方諸佛愍念守護。(二)臨命終時,正見心歡喜。(叁)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爲友。(四)功德多聚,戒度成就。(五)今世後世性戒福慧圓滿。
菩薩戒乃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等七衆戒外之波羅提木叉(別解脫戒),菩薩之身分可在七衆之中,亦可在七衆之外,其尊貴處,乃由于涵蓋而又超勝一切戒之故。梵網經謂,菩薩戒爲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是諸佛子之根本。菩薩戒之性質,相似于八戒(八關齋戒),八戒亦爲七衆戒外之一種別解脫戒。但菩薩戒中,有些相似于八戒,故爲“頓立戒”;有些則不同于八戒,而相似于七衆戒之“漸次戒”,故菩薩戒之種類可分爲二:(一)頓立而可單受之菩薩戒,(二)漸次而須先受叁歸五戒等之後再受的菩薩戒。
漢譯藏經中較受重視之菩薩戒本或菩薩戒經有菩薩璎珞本業經、梵網經菩薩戒本、瑜伽師地論菩薩戒本、菩薩地持經戒本、菩薩善戒經戒本、優婆塞戒經戒本等六種。若以頓漸二類分之,璎珞與梵網屬于頓立,其余之瑜伽、地持、善戒、優婆塞等戒經則屬于漸次戒。
又我國菩薩戒之弘傳始于鸠摩羅什(344~413),于敦煌寫本中有羅什撰之受菩薩戒儀軌一卷。至于受戒之作法則以昙無谶(385~433)于姑臧(甘肅武威)授與道進等十余人菩薩戒爲嚆矢。南朝梁、陳二代,受菩薩戒風氣盛行。梁武帝、陳文帝均爲菩薩戒弟子。梁武帝曾造立戒壇,诏請慧超授菩薩戒。複于天監十八年(519)自發弘誓,于等覺殿從慧約受菩薩戒,太子公卿道俗男女從受者四萬八千人。一說武帝從智藏受菩薩戒。至隋代,文帝從昙延受菩薩戒,炀帝從智顗受菩薩戒,均稱菩薩戒弟子。由此可窺知受菩薩戒風氣盛行于我國之一斑。[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下、菩薩善戒經卷四、菩薩善戒經(一卷)、優婆塞戒經卷叁、菩薩戒本、授菩薩戒儀(湛然)、大智度論卷四十六、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一、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八宗綱要卷上、續高僧傳卷五智藏傳、卷六慧超傳、慧約傳、廣弘明集卷二十二](參閱“叁聚淨戒”665、“戒”2896、“傳戒”5387、“圓頓戒”5411)
(經名)大乘菩薩僧之戒律也,總名叁聚淨戒,別有二途,一梵網爲宗之說,二瑜伽禀承之說。梵網爲宗之說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網經律藏品,其戒相爲梵網經所說之十重禁四十八輕戒,是叁聚戒中之攝律儀戒也。瑜伽禀承之說出于善戒經,彼經爲佛初成道之說,補處之彌勒親聞之,瑜伽論之菩薩地品也,依此說則攝律儀戒與聲聞地之所說相同,與小乘比丘之二百五十戒亦同。但爲菩薩利他攝諸善法饒益一切衆生爲菩薩戒。即叁聚中之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也。故戒相所說不一定,瑜伽論持地論各有不同。
發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其戒相爲十重戒,四十八輕戒,這是出家菩薩戒;若依優婆塞戒經受戒品,則列六重戒,二十八輕戒,這是在家菩薩戒。茲將上述二種戒本所說的重戒和輕戒戒目列表如下:
菩 薩 重 戒 戒 目 - 陳義孝編
發大悲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其戒相爲十重戒,四十八輕戒,是出家菩薩戒。
依照優婆塞戒經受戒品,則列六重戒,二十八輕戒,是爲在家菩薩戒。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