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又作五種姓、五種種性、五種乘姓、五乘種性。亦有將“姓”寫作“性”者。
法相宗認爲,衆生先天具足五種不同之性質與素性,系由阿賴耶識中之本有種子所決定,乃無法改變者,故立五姓各別之說。五姓(五性)即:(一)菩薩定姓(定姓菩薩),(二)獨覺定姓(定性緣覺),(叁)聲聞定姓(定性聲聞),(四)叁乘不定姓(不定種性),(五)無姓有情(無種性)等五者。其中,前叁者可決定能成佛果、辟支佛果或阿羅漢果等。第二及第叁則合稱定性二乘。第四是並具菩薩及獨覺、
聲聞叁類之本有種子,而先作二乘修行,複轉向大乘得佛果。若其果未決定者,即有:(1)叁乘,(2)菩薩、獨覺,(3)菩薩、聲聞,(4)獨覺、聲聞等四種類別。第五是永遠沈于迷界,無法離苦,僅能修五戒、十善之善因而生于人天者。如右表示。
以上五姓各別爲根據楞伽經卷二及解深密經卷二之所說,故或謂法華經中“一切衆生悉皆成佛”之說,乃系勉勵不定性衆生轉入大乘之方便法門而已。(參閱“一闡提”85、“五種性”1179)
(二)指佛五姓。據釋氏要覽載,瞿昙、甘蔗、釋迦、日種、舍夷,列爲五姓,稱爲佛五姓。釋迦因是甘蔗王之四子而立姓,但實出自瞿昙。瞿昙、釋迦稱雖有異,姓即是一。舍夷、釋迦二姓出自甘蔗,甘蔗出自瞿昙,皆爲刹帝利王之一姓,故本末相分,源流一致。(參閱“甘蔗王”2051、“瞿昙”6580)
(雜語)釋迦族之五姓也。見瞿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