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忍之一,叁忍之一,六忍之一,十忍之一。謂對于諸經所說微妙幽深之法義能不驚怖,且能勤學讀誦,而安住于教法之真理中。忍,忍耐、忍許、忍可、安忍,即指堪忍違逆之境而不起嗔心。大乘義章卷十一(大四四·六八五中):“于法實相安住名忍。”法忍通常有苦法忍、道法忍之別。苦法忍系指于“見道位”之時,信忍欲界苦谛之理;道法忍則系信忍道谛之理。又大乘菩薩于初地之見道位中信忍無生之理,稱無生法忍。
此外,尚有種種法忍:(一)爲生法二忍之一。此法忍有二:(1)于非心法之寒熱、風雨、饑渴、老病死等,能堪忍而不惱怨。(2)于心法之嗔恚、憂愁等諸煩惱,能安忍而不厭棄。(二)爲叁忍之一。成唯識論卷九(大叁一·五一中):“忍有叁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谛察法忍又稱無生忍、不起忍等,意即谛觀真理而安住于無生之理中。(叁)爲六忍之一。六忍爲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法忍即于十行位中修習假觀,了知一切法空無所有之理,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導諸衆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證,故稱法忍。(參閱“二忍”196、“十忍”438、“叁法忍”571、“六忍”1265、“忍”2889)
(二)南北朝梁代僧。江陵人。于天皇寺出家,受具足戒後,以誦法華、維摩爲常課。後至覆舟山岩居自靜,所棲息之岩窟,僅能容膝。叁十余年,木食麻衣,一襲破衲而已。後示寂于窟中,世壽六十七。[續高僧傳卷十二]
(叁)(1842~1905)清末僧。河北蔚州人。(參閱“法忍本心”3351)
(術語)忍者忍許之義,今謂信難信之理而不惑爲忍。即施于所觀之法而忍許也。依此忍許而離惑明理之智決定,謂之法智。故忍爲斷惑之位,屬于因,智爲證理之位,屬于果。小乘之見道信忍欲界苦谛之理,謂之苦法忍,乃至信忍道谛之理,謂之道法忍。又大乘之菩薩于初地之見道信忍無生之理,謂之無生法忍,其他尚有種種之法忍。大經慧遠疏曰:“心安法名之爲忍。”又生法二忍之一。忍耐自風雨寒暑饑渴等非情法來之苦難,亦雲法忍。
1.對佛所說的法信受不疑;2.見叁法忍條。 - 陳義孝編
忍者忍許之義,今謂信難信之理而不惑爲忍。即施于所觀之法而忍許也。依此忍許而離惑明理之智決定,謂之法智。故忍爲斷惑之位,屬于因,智爲證理之位,屬于果。大乘菩薩于初地見道信忍無生之理,謂之無生法忍。 - 于淩波居士著
對佛所說的法信受不疑。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