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定海縣東海中之舟山群島。又稱補陀山、補陀洛迦山、梅岑山、小白花山。爲觀世音菩薩之聖地。與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並稱我國佛教四大名山。唐以前傳有梅福、葛洪寄隱修道,故又稱梅岑山。唐大中年間(847~860),有一印度僧至此自焚十指,而親睹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遂傳此地爲觀音顯聖地。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日僧慧锷從五臺山持觀音像歸國時,船行至該地,輾轉不前,乃就地建寶陀寺供養,而仿印度觀音住地之補陀落迦(梵Potalaka )取名。南宋以降,曆朝布施財物頗多,寶寺林立,僧徒日衆,遂成大道場。古來祈求航海安全之例頻繁,朝拜亦甚盛行。
南宋紹興元年(1131),將普陀山佛教各宗統一歸于禅宗。嘉定七年(1214),又規定該山以供奉觀音爲主。曆朝相繼興建寺院,一度有寺院、庵堂、茅蓬二一八所,僧尼二千余人。其中著名者有叁大寺、七十二小寺。佛寺始立于五代後梁貞明年間( 915~920),全山縱橫十八公裏左右。叁大寺爲普濟寺(前寺)、法雨寺(後寺)、慧濟寺。每年春夏之交,由各地前來普陀進香避暑之善男信女絡繹于途,成爲江南諸省香火最盛之佛寺。
普濟寺僧侶之衆,範圍之廣,居全山之冠。該寺建于北宋元豐叁年(1080),稱爲寶陀觀音寺。清康熙叁十八年(1699),重建大殿,並賜寺額“普濟群靈”,寺因以名。寺中大殿供有金身釋迦塑像,寺門外有石橋荷池、鍾樓、盤陀石、禦碑亭等名勝。
法雨寺依山建築,位居普陀後山,寺中觀音殿內供奉一尊大理石雕之觀世音像,體態曼妙,神情凝重,予人以親切之感,爲一傑出之藝術作品。慧濟寺昔稱“不肯去庵”,建于宋神宗時,曆代屢加修築始成巨刹。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等屬臨濟宗、曹洞宗。
普陀山絕頂之白華山俗稱佛頂山,
由山麓至白華頂有二千余石級,山腰有雲拂石,上刻“海天佛國”四字。慧濟寺即在白華頂下,與前後寺並稱爲普陀叁大叢林。普陀山四面環海,山中岩峰洞窟天然形成,玲珑聳峭,奇險詭幻,不一而足。海潮聲與山上寺觀梵音交相合鳴,構成一幅海天佛
國之奇境。
(地名)四大名山之一。見普陀落伽山條。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亦稱補陀洛迦。在浙江普陀縣。相傳爲觀音菩薩應化的道場。唐以前傳有梅福等寄隱修道,故又名梅嶺山。據佛教傳說,唐大中年間有一鳊僧人來此,親睹觀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故稱此地爲觀音顯聖地。佛經有觀音住南印度普陀洛伽山之說,因略以稱島。唐大中十二年(858,一說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日本僧惠萼(一作惠锷)禮五臺山得觀音像,歸國時舟過普陀山遇風不能進,遂留像歸安開元寺(今稱“不肯去觀音院”)。自北宋以還,該山觀音信仰盛行,寺院漸增,僧衆雲集。元《補陀洛迦山傳》僅提到寶陀寺、潮音洞、善財洞、盤陀石、叁摩地、真歇庵等幾處,可見寺廟不多。南宋紹興元年(1131)將普陀山佛教各宗歸于禅宗。明清叁代相繼興建寺院,至清末遂有叁大寺、七十余庵堂與一百多處茅蓬。
主要寺院有:1、普濟寺。爲普陀最大的寺院。傳爲真歇禅師初住之寺,後有慧輝、普濟、懷信、祖銘等相繼主持,幾經興廢。明萬曆叁十二年(1604)敕建圓通寶殿並賜額。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敕建佛殿,叁十八年重修大殿,賜寺額“普濟群靈”,改名普濟禅寺。現存大殿爲清雍正九年(1731)奉敕重建,有殿閣堂庑200余間,爲山中供奉觀音大士之主刹。2、法雨寺。明萬曆八年大智真融創建,名海潮庵。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叁十四年又名護國鎮海禅寺。清康熙叁十八年興修大殿等,賜額“天花法雨”,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續有興建,現存殿宇245間。3、慧濟寺。亦稱佛頂山寺。明初僧慧圓結茅山頂,創立慧濟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擴庵爲寺,名慧濟寺。全寺有四殿、七宮、六樓,與普濟、法雨並稱爲普陀叁大寺。此外尚有洪筏堂、錫麟堂、藥師庵、澄心庵、息來庵、叁聖庵、文昌閣及妙峰庵、悅岑庵、鶴鳴庵、大乘庵、長樂庵、長生庵、雙泉庵、常明庵、逸雲庵、伴雲庵等。(林子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