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tisrah! prajn~a^h!。指聞思修叁慧。即簡擇事理之叁種精神作用。即:(一)聞慧(梵s/rutamayi^prajn~a^ ),即由叁藏十二分教或善知識處聞知,能生無漏聖慧,故稱聞所成慧。此爲聲聞所成就。(二)思慧(梵cinta^mayi^ prajn~a^ ),即由思惟所聞所見之道理而生之無漏聖慧,爲緣覺所成就。(叁)修慧(梵bha^vana^mayi^prajn~a^ ),乃依修習而生之無漏聖慧,爲菩薩所成就。
其中,聞慧爲叁慧之因,衆生若受持轉讀,究竟流布諸經藏,則生慧;依此聞慧則生思慧;依思慧則有修慧。此乃斷煩惱、證得涅槃之過程,猶如依種生芽,依芽生莖,依莖轉生枝葉花果。故前二慧爲散智,僅爲發起修慧之助緣;修慧則爲定智,具有斷惑證理之作用。若以大乘菩薩之階位而言,十住位得聞慧,十行位得思慧,十回向位得修慧。另就毗昙之界系而言,欲界有聞、思二慧,因欲界爲不定界,非修地,亦非離染地,若欲修時則墮思慧中,故此界無修所成慧。色界有聞、修二慧,無色界唯有修所成慧;因色、無色界是定界,是修地,亦是離染地,若欲思時已墮修中,故此二界無思所成慧。又無色界不用耳根聽聞佛法,故無聞所成慧。[優婆塞戒經卷一、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八、成實論卷十六、集異門足論卷五、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二、俱舍論卷二十二、佛地經論卷一]
(名數)一、聞慧,依見聞經教而生之智慧。二、思慧,依思惟道理而生之智慧。叁、修慧,依修禅定而生之智慧。前之二慧爲散智,而爲但發修慧之緣,修慧爲定智而正有斷惑證理之用,見成實論二十。
[出成實論] 一聞慧聞慧者。由于聽聞而生智慧也。謂從經論中聞。或從善知識處聞。以因聞故。能生無漏聖慧也。二思慧思慧者。由于思惟而生智慧也。謂若能思惟經論中及善知識處所聞法義。皆能生于無漏聖慧也。叁修慧修慧者。由于修習而生智慧也。謂既已聞法。思惟義趣。即當隨順修習。因此修習。能生無漏聖慧也。 - 明·一如等 撰
聞慧、思慧、修慧。聞慧是聽聞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禅定能生智慧。 - 陳義孝編
聞慧。思慧。修慧 - 唐·李師政 撰
集異門論五卷十叁頁雲:初叁慧者:一、聞所成慧。二、思所成慧。叁、修所成慧。聞所成慧雲何?答:因聞依聞由聞建立;于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其事如何?如有苾刍,或受持素呾纜,或受持毗奈耶,或受持阿毗達磨,或聞親教師說,或聞軌範師說,或聞展轉傳授藏說,或聞隨一如理者說;是名爲聞。因此聞,依此聞,由此聞建立故;此于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是名聞所成慧。思所成慧雲何?答:因思依思由思建立;于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其事如何?謂如有一,如理思惟書數算印,或隨一一所作事業;是名爲思。因此思,依此思,由此思建立故;于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是名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雲何?答:因修依修由修建立;于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其事如何?謂如有一,方便善巧自勤修習諸離染道。由此所修離染道故;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爲修。因此修,依此修,由此修建立故;于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是名修所成慧。有作是說:如此亦是思所成慧。所以者何?唯依佛法不共所修,乃可名爲修所成慧。今此義中,依諸等引所起寂靜慧,皆名修所成慧。
二解 集異門論五卷十四頁雲:後叁慧者:一、學慧。二、無學慧。叁、非學非無學慧。學慧雲何?答:學作意相應,于法棟擇,極棟擇,最極棟擇,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睿、覺、明、慧、行、毗缽舍那;是名學慧。無學慧雲何?答:無學作意相應,于法棟擇,廣說乃至毗缽舍那;是名無學慧。非學非無學慧雲何?答:有漏作意相應,于法棟擇,廣說乃至毗缽舍那;是名非學非無學慧。 - 朱芾煌
成實論雲叁慧:
一、聞慧 聞慧者,由于聽聞而生智慧也。謂從經論中聞,或從善知識處聞,以因聞故,能生無漏聖慧也。
二、思慧 思慧者,由于思惟而生智慧也。謂若能思惟經論中及善知識處所聞法義,皆能生于無漏聖智也。
叁、修慧 修慧者,由于修習而生智慧也。謂既已聞法,思惟義趣,即當隨順修習,因此修習,能生無漏聖慧也。 - 明·楊卓
指聞思修叁慧,爲簡擇事理的叁種精神作用。修唯識行,在修叁學、六度之前,要先由叁慧修起。此叁慧爲:一、聞所成慧:自善師友或善知識處、聞經典的教法,所得的知見和智慧。二、思所成慧:以聞知的教法,如理思維而得的知見和智慧。叁、修所成慧:修習禅定而生的智慧。 - 于淩波居士著
即聞慧、思慧、修慧。
聞慧:是聽聞佛法能生智慧;
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
修慧:是勤修禅定能生智慧。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