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s/uddha, vis/uddha, paris/uddha□A巴利語suddha, visuddha, parisuddha 。音譯毗輸陀、輸陀、尾戍馱、戍馱。略稱淨。或作梵摩(梵brahma ,巴同)。指遠離因惡行所致之過失煩惱。一般常用身語意叁種清淨。
有關清淨之種類,于諸經論中,均有詳載,如下:(一)無性之攝大乘論釋卷二就煩惱之伏斷述及二種清淨:(1)世間清淨,由有漏道之修行能暫時壓抑現行之煩惱,稱爲世間清淨。(2)出世間清淨,由無漏道之修行能完全滅盡煩惱,稱爲出世間清淨。(二)世親淨土論則分爲:(1)器世間清淨,令環境變成清淨。(2)衆生世間清淨,住于其地衆生變爲聖衆。二者系顯依、正二報皆清淨。(叁)大智度論卷七十叁列舉叁種清淨,即:(1)心清淨,修學般若不起染心、嗔心等。(2)身清淨,心既清淨常得化生,故身清淨。(3)相清淨,得具足相好莊嚴身。(四)梁譯攝大乘論卷中謂四種清淨,即:本來自性清淨、無垢清淨、至得道清淨與道生境界清淨。(五)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說二種清淨,謂本來自性清淨分爲二,即:(1)自性清淨,萬法皆空,本來即清淨。(2)離垢清淨,離煩惱而成爲清淨。(六)顯揚聖教論卷叁列舉屍羅、心、見、度疑、道非道智見、行智見、行斷智見、無緣寂滅、國土等九種清淨。(七)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七列舉叁昧、智慧、神通、現身、多聞等各有八種清淨。[大品般若經卷十二歎淨品、大寶積經卷十四、卷叁十九、無上依經卷上、集異門足論卷六、釋淨土群疑論卷一]
(術語)離惡行之過失,離煩惱之垢染,雲清淨。
1.離惡行的過失,斷煩惱的垢染,叫做清淨,這是障盡解脫的離垢清淨。2.指超諸善惡無對待的清淨,這是性淨解脫的自性清淨。 - 陳義孝編
如四清淨中說。
二解 如增上戒學差別中說。
叁解 此說靜慮等清淨。瑜伽四十九巻十九頁雲:又卽如是諸靜慮等、具證得已;後更勝進,修習圓滿。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得無梗澀。是名清淨。
四解 瑜伽五十四巻叁頁雲:余依永滅,故說清淨。
五解 此邬波索迦叁德之一。瑜伽七十巻九頁雲:清淨者:謂意樂清淨,戒行清淨,證清淨。意樂清淨者;謂于佛寶等、遠離疑惑。不希世事,謂作吉祥。戒行清淨者:謂能圓滿所有學處。證清淨者:謂能證得世出世清淨故。
六解 此釋戒清淨之清淨。瑜伽八十叁巻八頁雲:言清淨者:攝受現行叁摩地故。
七解 瑜伽八十六巻十頁雲:又清淨者:謂卽依彼清淨行道,多修習故;令有學法、破無明谷,趣無學地。 - 朱芾煌
遠離惡行之過失,遠離煩惱之垢染,稱爲清淨。 - 于淩波居士著
沒有惡劣的行爲,也沒有煩惱的束縛,叫做清淨。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