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Lan%ka^vata^rasu^tra 。凡四卷。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443)。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楞伽,山名;阿跋多羅,入之義。意謂佛陀入此山所說之寶經,爲法相宗所依六經之一。本經宣說世界萬有皆由心所造,吾人認識作用之對象不在外界而在內心。系結合如來藏思想與唯識阿賴耶識思想,爲代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經典,其成立年代約于西元四百年前後。全經一再強調,迷的根源乃在于無始以來之習氣及未能了知諸法乃自心之顯現,故若能徹悟意識之本性,舍離能取、所取之對立,則可臻于無所分別之世界。
本經現存之梵本系尼泊爾所傳,日本學者南條文雄、河口慧海等人于一九二叁年將之校正出版。漢譯本有叁種,皆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一)即求那跋陀羅之譯本,又稱四卷楞伽經、宋譯楞伽經。(二)北魏之菩提流支譯(513)之入楞伽經,十卷。又稱十卷楞伽經、魏譯楞伽經。(叁)唐代實叉難陀譯(700~704)之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又稱七卷楞伽經、唐譯楞伽經。于叁種漢譯本中,四卷楞伽經爲菩提達磨所付囑慧可者,故古來特爲禅宗所重。據續高僧傳法沖傳載,四卷楞伽之講述可分爲二支,一爲僧粲以下諸師,依南天竺一乘宗講述之;一爲昙遷等諸師,依攝大乘論而講述之。然于南北朝時代,本經尚未有普遍之研究。至唐代,則隨禅宗之發展,本經亦隨之備受重視,于當時有所謂“楞伽師”、“楞伽宗”之出現。另自玄赜之“楞伽人法志”、淨覺之“楞伽師資記”等書之撰述,亦可窺見當年以本經作爲傳持依據之風氣,直至神會等人提出以般若主義取代楞伽之主張,始漸産生重視金剛經之風潮。除漢譯本外,另有西藏譯本與日譯本。藏譯本有二種,第一種與梵文原典完全一致,第二種則爲漢譯本之重譯本。
本經之注疏極多,較重要者有入楞伽經疏五卷(菩提流支)、楞伽經疏七卷(新羅元曉)、楞伽經疏六卷(隋代昙遷)、楞伽經注五卷(唐代智嚴)、入楞伽心玄義一卷(法藏)等,及西藏大藏經中之聖入楞伽經注(梵A^ryalan%ka^vata^ravr!tti )。此外,淨影寺慧遠之大乘義章則爲本經之重要研究論著。
本經采用甚多佛教諸學派之學說,並從諸派之學說來敘述宗教上之體驗。其與佛教思想有關連且較爲重要者爲:(一)結合如來藏與阿賴耶識思想,而爲後世大乘起信論思想之先驅。(二)將禅分爲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禅、攀緣如禅、如來禅等四種。此爲禅宗史上頗值得注意之資料。(叁)對後期之唯識學說,尤以護法之唯識,影響甚大。[曆代叁寶紀卷九、大唐西域記卷十一、開元釋教錄卷四、卷五、卷六、卷九]
(經名)有四譯,今存叁本:一宋求那跋陀羅譯,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有四卷,名四卷楞伽。二元魏菩提流支譯,名入楞伽經,有十卷,名十卷楞伽。叁唐實叉難陀譯,名大乘入楞伽經,有七卷,名七卷楞伽。本經各家之著述如下:入楞伽經心玄義一卷,唐法藏撰。楞伽經注卷二卷五,唐智俨注,殘缺。楞伽經通義六卷,宋善月述。楞伽經集注四卷,宋正受集注。大乘入楞伽經注十卷,宋寶臣述。楞伽經纂四卷,宋楊彥國纂。觀楞伽經記八卷,明德清筆記。楞伽補遺一卷,明德清撰。楞伽經玄義一卷,明智旭撰述。楞伽經義疏九卷,明智旭撰。楞伽經合轍八卷,明通潤述。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八卷,明宗泐如玘同注。楞伽經參訂疏八卷,明廣莫參訂。楞伽經宗通八卷,明曾鳳儀宗通。楞伽經心印一卷,淨挺著。楞伽經心印八卷,前有科文函是疏。楞伽經精解評林一卷,明焦竑纂。楞伽經疏卷中,殘缺。
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凡四卷。楞伽本爲山名;阿跋多羅爲“入”之義。意謂佛陀入此山所說的寶經,爲唯識宗所依六經之一。本經宣說世界萬有皆由心識所造,吾人認識作用的對象不在外界而在內心。系結合如來藏思想與唯識阿賴耶識思想,爲代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經典,其成立年代約在公元四百年前後。全經一再強調,迷的根源,乃在于無始以來的習氣,及未能了知諸法乃自心之顯現,故若能徹悟意識之本性,舍離能取、所取之對立,則可臻于無所分別之世界。本經注疏極多,有《入楞伽經疏》五卷(菩提流支)、《楞伽經疏》七卷(新羅元曉)、《楞伽經疏》六卷(隋代昙遷)、《楞伽經注》五卷(唐代智嚴)、《入楞伽心玄義》一卷(法藏)等。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