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pain!d!apa^tika,巴利語 pin!d!apa^ta。乃印度僧人爲資養色身而乞食于人之一種行儀。又作團墮(即取置食物于缽中之義)、分衛、托缽、行乞等。系十二頭陀行之一。其原始意義有二,即:(一)自利,爲杜絕俗事,方便修道。(二)利他,爲福利世人,予衆生種福機會。故乞食屬僧人清淨之正命;若自作種種生計以養其身,則爲邪命。
行乞之方法與威儀,據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及毗尼討要卷六載,入城行乞時,道側而行,左手持缽,次第乞食;以維持生命爲限,心不貪著,故得食時不喜,不得亦不憂,唯以除舊疾,養氣力爲要。另據法集經卷一載,如來乞食有叁意,即:(一)不貪珍味,美惡均等。(二)爲破我慢,于富貴貧賤等家皆無揀擇。(叁)慈悲平等,大作利益。又佛製以“過午不食”爲律,此乃源于面貌極黑之迦留陀夷比丘,曾于日暮雷雨交加之時,入城乞食,一孕婦見而驚怖,誤以爲鬼,以致胎墮;由此,佛遂立過午不食之製。
此外,寶雨經卷八載,菩薩以成就十種法而行乞食,稱爲乞食十爲。即:(一)爲攝授諸有情故,菩薩見一切有情受諸苦惱,雖能成就微少善根,但爲時不久,爲欲攝益諸有情而行乞食。(二)爲次第故,即入城邑聚落時,住于正念,具足威儀,諸根寂然,依次乞食,不舍貧窮家而入富貴家(唯除惡種類家、諸外道處)。(叁)爲不疲厭故,菩薩次第乞食時,不生厭離,亦不疲倦,于諸有情無所憎愛。(四)爲知足故,以其不疲厭,遂能知足。(五)爲分布故,若得食後,好壞食物皆當隨應受取,返己住處,先于如來像,或舍利塔前供養贊歎;複以所得食物分爲四分,叁分施與同梵行者、貧窮之人、惡道有情,所余一分自食。(六)爲不耽嗜故,謂菩薩雖食,而于食事無貪、無染,亦無愛著。(七)爲知量故,受食唯爲活命,不使身體羸弱,亦不令其過量;若極虛弱則影響修持,若極重則增長睡眠。(八)爲善品現前故,菩薩如法行食,能令善品增長現前。(九)爲善根圓滿故,以其勤修而無怠惰,故得圓滿菩提資糧。(十)爲離我執故,由彼一切之善,能成熟菩提分法,遠離我執,遂能舍身肉,施與有情。我國自古則稱乞食爲托缽,托缽時當心念威儀,專注于道,若無道心而僅存形式,則與一般乞者無異。
又據顯揚聖教論,比丘乞食,有五處不可往,以避嫌疑。(一)唱令家,歌唱曲令,但取歡娛,能亂禅定。(二)淫女家,其處行止不潔,聲名不正,色欲因緣爲障道根本。(叁)酤酒家,酒是起罪因緣,能生過失。(四)王宮,乃貴戚之處,嚴禁之所,非可幹冒,故不可往。(五)旃陀羅,即屠者之家,此處殺心盛大,惱害衆生,見者傷慈,壞善根本,故不可往。[中阿含經卷四十八牛角娑羅林經、五分律卷二十七、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中叁之二、卷下叁之四、釋氏要覽卷上]
(術語)十二頭陀行之一。比丘爲資自己之色身,乞食于人也。是爲清淨之正命。若自作種種生業而自活,稱爲邪命。梵雲分衛。大乘義章十五曰:“專行乞食。所爲有二:一者爲自,省事修道。二者爲他,福利世人。”行事鈔下叁曰:“善見雲:叁乘聖人悉皆乞食。”又“善見雲:分衛者乞食也。”法集經曰:“行乞食者,破一切憍慢。”十二頭陀經曰:“食有叁種:一受請食,二衆僧食,叁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諸漏因緣。所以者何?受請食者。若得請,便言我有福德好人。若不請,則嫌恨彼,或自鄙薄。是貪憂法,則能遮道。若僧食者,當隨衆法斷事擯人料理僧事,心則散亂,妨廢行道。有于是惱亂因緣,應受乞食法。”
比丘爲了資養色身,而向人乞食。 - 陳義孝編
比丘離諸貪求,常行乞食,以資色身,助成道業。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