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新譯曰蘊。舊譯曰陰。淨影之說,如大乘義章八本所謂“積集名陰。陰積多法故。”是與新譯蘊之義同。天臺之說,如止觀五上所謂“陰者陰蓋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陰是積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是陰有蔭覆與陰積之二義。見蘊條。色,受,想,行,識,五法之名義,新舊皆同。見五蘊條。
(術語)見五蘊條。
五蘊的舊譯,陰是障蔽的意思,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見五蘊條。 - 陳義孝編
一色陰 二受陰 叁想陰 四行陰 五識陰
次名色而辨五陰者。以惑者迷名偏重故。大聖教門開名則爲四心。對色合爲五也。此五通稱爲陰者。一往而釋。陰以陰覆爲義。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長生死。集散不絕。故通名爲陰
一色陰 有形質礙之法名爲色。色有十四種。所謂四大五根五塵。此之十四。並是色法也
二受陰 領納所緣名爲受。受有六種。謂六觸因緣生六受。但境既有違順。非違非順之別。故六受亦各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之異也
叁想陰 能取所領之緣相名爲想。想有六種。謂取所領六塵之相。爲六想也
四行陰 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爲行。行有六種。大品經中。說爲六思。思即是行。謂于六想之後。各起不善業善業無動業也
五識陰 了別所緣之境名爲識。識有六種。即是六識。若諸論師多雲。識在二心之前。諸大乘經中。明識最居後。今依經爲次料簡 - 隋·智顗 撰
色受想行識。此五陰共成衆生也。何以色陰。形礙爲色。領納爲受。假名爲想。起作名行。了別爲識。何謂爲陰者。陰蓋積聚。以成衆生 - 唐·李師政 撰
即五蘊之舊譯,參閱“五蘊”條。 - 于淩波居士著
另譯作「五蘊」,包括 - 莊春江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