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棲霞寺?棲霞寺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中國百科全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棲霞寺”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棲霞寺”的解釋

位于江蘇南京東北二十叁公裏攝山中峰之西麓。又作棲霞寺。爲江南著名古刹之一。與荊州玉泉、濟南靈岩、天臺國清,並稱四大叢林。攝山又稱聶山、攝嶺、棲霞山。山多産藥材,食之可以攝生,故稱攝山。又其形狀如傘,亦稱傘山。其中峰屹然卓立、左右諸山環抱如拱。

  據梁高僧傳卷八法度傳、陳侍中尚書令江總持之攝山棲霞寺碑銘等所載,劉宋明帝泰始年中,處士明僧紹(即明征君)隱居此山,結草庵,凡二十余年。時有法度自黃龍來遊,與僧紹道契甚厚。僧紹去世後,法度以其宅爲寺,號棲霞精舍。是爲棲霞寺之起源。

  初,僧紹夢岩間有如來之光彩,擬造佛窟,未果。其次子仲璋嗣其遺志,于西峰石壁開鑿龛窟,與法度共同鑄造無量壽佛坐像,高叁丈一尺五寸,通座四丈,並镌造二菩薩像,高叁丈叁寸(唐代明征君碑則言仲璋造釋迦像,法度另造十余龛)。南齊文惠太子、豫章文獻王等人各舍財貨,共成福業。宋太宰江夏王霍姬等亦施資財,琢磨巨石。梁武帝天監十年(511),臨川靖慧王複加瑩飾,刻成億萬化身,是爲著名之千佛岩。其時,有高麗遼東人僧朗至此,師事法度。後領山寺,精通華嚴、叁論,稱江南叁論宗之初祖,梁武帝尤尊崇之。

  唐高祖時,增置梵宇四十九所,改稱功德寺。高宗時,改稱隱君棲霞寺。會昌年中,一度被廢;重建後號妙因寺。其後寺號疊經變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複稱棲霞寺。清末,毀于太平軍之役。民國初年,中央禅師重興寺宇,規模宏偉,雖不及舊時,然仍爲南京名刹。

  寺中有八角五層石塔、千佛岩,天開岩等奇勝。五層塔系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初所建舍利塔之一,後唐時再建。自基壇至塔身皆有雕飾,極精麗巧致。尤以基壇羽目刻有釋迦八相成道之陽刻,手法頗爲精妙。千佛岩在寺之後方,中央大佛龛內有大石佛,即仲璋、法度共造之無量壽佛。大佛龛東方有四龛相列,西方約有二十石窟,內部皆刻佛像、羅漢、仁王、天部等。除大佛龛外,其余石窟、佛龛共有二百余個,造像五百余尊,大多爲唐代開鑿。千佛岩石窟之規模較大同、龍門石窟爲小,精致亦不及,惟該石窟系目前已知唯一之南朝石窟,故在佛教藝術史上頗爲珍貴。



  寺門外有上元叁年(676)所製明征君碑,銘系高宗禦製,碑文爲唐代書法名家高正臣所寫,爲江南古碑之一。

  棲霞寺後方約二公裏處,有天開岩,據傳,爲明代袁了凡從雲谷法會授功過格之故址。[梁高僧傳卷八、廣

弘明集卷十七、續高僧傳卷七、卷十、卷二十、卷二十五、法苑珠林卷叁、法華玄義釋簽卷十九、宋高僧傳卷十七、佛祖統紀卷六、釋氏稽古略續集卷叁、大明高僧傳卷四、金陵梵刹志卷四、攝山志、光緒金陵瑣志(南朝佛寺志卷下)、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第八十二、職方典第六六一]

【中國百科全書】對“什麼是棲霞寺”的解釋

  中國佛教江南古寺。位于江蘇南京市東北的棲霞山中峰西麓。始創于南朝齊永明元年(483,一說七年),以明僧紹(即明征君)住宅改建。唐高祖李淵增建殿宇四十余所,改名功德寺。清鹹豐五年(1855)毀于火,光緒叁十四年(1908)由寺僧宗仰重建,其後屢加增建。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佛閣、藏經樓、攝翠樓等。大佛閣又名無量壽殿,殿中無量壽佛,坐身高約10米,佛座高約2米。山門外有《明征君碑》,唐高宗李治撰文,當時名書法家高正臣書寫,爲江南古碑之一。寺後山崖鑿有衆多佛龛、佛像,稱千佛岩,與大同雲岡石窟齊名。

  地內有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壽元年(601),五代南唐(937~975)時重建。八角五層,高約15米,爲仿木結構石塔。基座四周繞以欄杆,以覆蓮、須彌座和仰蓮承受塔身。須彌座腰部各面有釋迦牟尼成道八相圖。塔身第一層較高,雕有板門四天王和文殊、普賢像。以上各層每面都刻有小佛像。石雕蓮花形塔頂爲近代所製作。(暢耀)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棲霞寺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