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卷。漢譯本有二:一爲大方等如來藏經,東晉佛陀跋陀羅(梵Buddhabhadra ,覺賢 359~429)譯于元熙二年(420)。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一爲大方廣如來藏經,唐代不空(梵Amoghavajra ,不空金剛 705~774)譯于天寶五年至大曆六年間(746~771)。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此二譯本大同小異,惟不空所譯之經內容較豐富詳細。此外現存尚有西藏譯本。
本經計有四次漢譯,然現存僅有第叁、第四譯。初譯系西晉法炬所譯,故可知如來藏經于西元叁世紀頃即已傳入中國。本經因系闡釋如來藏(梵tatha^gata -garbha ),故稱“如來藏經”。本經系闡明如來藏之實存,衆生即使在諸種煩惱之中,如來藏亦不會被染汙,並以九種譬喻說明如來藏之自性清淨,譬喻之說明占本經之大部分。
本經之形式,均爲長行(即散文)之後即有偈頌,乃重頌之形式。其內容僅強調如來藏之內涵,至于如來藏與阿賴耶識之關系,並未說明。從其內容形式或漢譯年代推定,本經系闡釋如來藏之諸經論中的最早作品。本經所主張“一切衆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之經旨,由涅槃經繼承之,而成“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說。此外,有關如來藏之九種譬喻,後爲究竟一乘寶性論及佛性論所繼承,而以九種譬喻代表九種煩惱。
(經名)具名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舉九喻而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