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evam! maya^s/rutam!,巴利語evam! me sutam!。又作我聞如是、聞如是。爲經典之開頭語。釋尊于入滅之際,曾對多聞第一之阿難(梵A^nanda )言其一生所說之經藏,須于卷首加上“如是我聞”一語,以與外道之經典區別。如是,系指經中所敘述之釋尊之言行舉止;我聞,則指經藏編集者阿難自言聽聞于釋尊之言行。又“如是”意爲信順自己所聞之法;“我聞”則爲堅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聞成就,又作證信序。[大智度論卷一、卷二、佛地經論卷一、法華文句卷一上、注維摩诘經卷一、華嚴經探玄記卷二](參閱“六成就”1266)
(雜語)如是者,指經中所說之佛語,我聞者阿難自言也,佛經爲佛入滅後多聞第一之阿難所編集,故諸經之開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順之辭也。以信則言如是,不信則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爲第一,故諸經之首舉阿難之能信而雲如是。又外道之經典,開卷有阿(無之義)、伛(有之義)二字爲吉祥之表,是诤論之本也,故佛教爲避诤論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爲信成就,我聞二字爲聞成就。凡諸經之首有通別二序,通序稱爲證信序,中列六事。是佛入滅時告阿難使置于諸經之冠首者。出于集法藏經。佛地論一曰:“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探玄記叁曰:“如是總舉一部文義,謂指己所聞之法故雲如是。”理趣釋曰:“如是者所謂結集之時所指是經也,我聞者蓋表親從佛聞也。”智度論一曰:“問曰: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中略)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注維摩經一:“肇曰:如是信順辭,經無豐約非信不傳,故建言如是。”法華文句一曰:“對破外道阿伛二字不如不是對治悉檀也。”法華義疏一曰:“立此六事爲簡外道,外道經初皆標阿伛二字,如來教首六事貫。”
我親自聽到佛這樣說,爲佛經五種證信之一。 - 陳義孝編
即我聞如是,猶言我聽得這樣說,通常表示自己聽到的傳聞。如清·紀昀著《閱微草堂筆記》,內有《如是我聞》篇目,所載皆耳聞的傳說、故事。又如魯迅《集外集·斯巴達之魂》:“噫,如是我聞,而王遂語,且熟視其乳毛未褪之顔。”“如是我聞”出于佛涅槃前。當時,以多聞第一著稱的阿難問佛:“一切經首置何字?”佛回答:“一切經首置“如是我聞”等言。”(見《大智度論》卷二、《佛地經論》卷一等)相傳佛涅槃後,長老迦葉在王舍城外舉行了第一次結集佛經的活動。阿難誦集經藏。他剛念出“如是我聞……”,滿座大衆仿佛聽到佛親臨說法,感動流淚。我們今天見到的漢譯佛經,一般在開頭都有“如是我聞”(少數作“聞如是”)四字,意謂我阿難當時親自聽到佛這樣說。“如是我聞”表示經中的內容是佛金口所宣,真實可信,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叁十一章:“(周後)喚起了虔誦佛經的欲望,隨即輕聲念道:“如是我聞……””(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佛地經論一卷二頁雲:論曰: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已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總言,依四義轉。一、依譬喩,二、依教誨,叁、依問答,四、依許可。依譬喩者:如有說言:如是富貴、如毗沙門。依教誨者:如有說言:汝當如是讀誦經論。依問答者:如有說言:如是我聞如是宣說。依許可者:如有說言:我當爲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說。或許可言:是事如是。有義:此中唯依許可。謂結集時,諸菩薩衆鹹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彼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又如是言,信可審定。謂如是法!我昔曾聞。此事如是。齊此當說,定無有異。有義,此中亦依問答。謂有問言:汝當所說昔定聞耶?故此答言:如是我聞。有義:此中道依四種。依譬喩者:謂當所說如是文句、如我昔聞。依教誨者:謂告時衆:如是當聽我昔所聞。余如前說。我謂諸蘊世俗假者。聞、謂耳根發識聽受。廢別就總,故說我聞。有義:如來慈悲本願增上緣力,聞者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爲佛說。由耳根力,自心變現;故名我聞。有義:聞者善根本願增上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爲佛說。聞者識心,雖不取得;然似彼相,分明顯現,故名我聞。應知說此如是我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謂如是法,我從佛聞;非他展轉。顯示聞者,有所堪能,諸有所聞,皆離增減異分過失。非如愚夫無所堪能,諸所有聞,或不能離增減異分。結集法時,傳佛教者,依如來教,初說此言。爲令衆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從佛聞。文義決定,無所增減。是故聞者,應正聞已,如理思惟,當勤修學。 - 朱芾煌
另譯作「聞如是、我聞如是」,即「我所聽到的是這樣」,表示「法」是這樣依師徒輾轉承傳。這是經文的定型句,《相應部》多數經文無,《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考定這是《增一阿含經》成立的時代才有的定型句。 - 莊春江居士編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爲佛經五種證信之一。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