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又作叁聚。指惑道、業道、苦道;此叁者爲生死流轉之因果。(一)惑道,又作煩惱道,迷惑惱亂諸法事理之妄心。(二)業道,由妄心所發,乃身口意叁業所作。(叁)苦道,以惑業爲因,招感叁界六道之果。道有能通之意,此叁者乃由惑起業,由業感苦,于苦複更起惑,輾轉相通,生死不絕,故稱叁道;或以輪轉之義,叁者輪轉不絕,故亦作叁道。金光明玄義卷上以十二因緣配當叁道,而謂過去之無明、現在之愛、取等叁支爲煩惱道,過去之行、現在之有等二支爲業道,現在之識、名色、六入、觸、受,及未來之生、老死等七支爲苦道。又天臺宗就分段、方便、實報等叁報而各說叁道之別,即以見思之惑爲煩惱道,煩惱潤業名爲業道,招感界內之生爲苦道,此系分段叁道;以塵沙惑爲煩惱道,無漏之業名爲業道,變易生死爲苦道,此系方便叁道;以無明惑爲煩惱道,非漏非無漏之業爲業道,彼土變易爲苦道,此系實報叁道。另據天臺圓教之說,叁道與法身、般若、解脫等叁德,及真性、觀照、資成等叁軌,彼此融通,圓妙自在,而共成叁千叁谛圓具之妙法。[俱舍論卷九、雜阿毗昙心論卷八、瑜伽師地論卷九十叁、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叁、法華玄義卷五下]
(二)聲聞、菩薩道位之叁階次第,即見道、修道、無學道。(一)見道(梵dars/ana -ma^rga ),又作見地。即初見谛理而斷除見惑之階位。(二)修道(梵bha^vana^ -ma^rga ),又作修地、分別地。即數數修習而斷除修惑之階位。(叁)無學道(梵as/aiks!a -ma^rga ),又作無學地。即斷盡諸惑,解脫系縛之階位。其中,前二道亦稱有學道,見道唯無漏,修道通有漏、無漏。若以此叁者配當四向四果,則見道爲預流向,修道爲後叁向及預流、一來、不還叁果,無學道即阿羅漢果。若以之配唯識五位,則依序爲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若以之配十地,則依序爲初地、第二地至第九地、第十地及佛地。[俱舍論卷二十一、卷二十五、彰所知論卷下、大乘義章卷十、華嚴五教章卷叁](參閱“五位”1087、“四向四果”1683)
(叁)十地經論卷十所立之證道、助道、不住道。(一)證道,謂證悟實性之理。“證”有“知得契會”之義;心冥實性,無有分別,契會平等,故稱爲證。 (二)助道,謂六度等資助之行。“助”有“扶佐資順”之義;扶助諸度等行,而資順菩提,故稱爲助。(叁)不住道,謂方便、智慧並立,不偏不倚。“不住”有“離著”之義;巧慧雙修,不凝滯于任何一處而遊行遍在,故稱不住。[大乘義章卷十]
(名數)又作輪回叁道,叁輪。一、煩惱道,又名惑道,無明貪欲嗔恚等之煩惱妄惑也。二、業道,依煩惱而發之善惡所作也。叁、苦道,以善惡之業爲因而獲之生死苦果也。道者能通之義,此叁者互相通,自煩惱通于業,自業通于苦,自苦更通于煩惱,故謂之叁道。如此輪轉,謂之叁輪。光明玄義上曰:“道名能通,此叁更互相通,從煩惱通業,從業通苦,從苦複通煩惱,故名叁道。”[囗@又]聲緣菩叁乘之道也。見叁乘條。
[出金光明經玄義] 道即能通之義。謂叁道更互相通。從煩惱通至業。從業通至苦。從苦複通至煩惱。展轉相通。生死不絕。故名叁道。一苦道苦即生死之基也。謂叁界六道衆生。生而複死。死已還生。故名苦道。(叁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二煩惱道昏煩之法。惱亂心神。即見思等惑也。謂由此煩惱爲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煩惱道。叁業道業即身口所作善惡業行也。謂由此諸業爲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業道。 - 明·一如等 撰
又名輪回叁道,或叁輪,即煩惱道、業道、苦道。煩惱道又名惑道,即無明貪欲嗔恚等之煩惱妄惑;業道是依著煩惱而産生的種種善惡行爲;苦道是因善惡行爲而召感未來的生死苦果。道是能通的意思,上述叁者能互相通連,由煩惱而通向于業,由業而通向于苦,再由苦而回轉到煩惱, - 陳義孝編
所輪回者,不外叁道,故叁道亦名輪回叁道,又名叁輪:一惑、二業、叁苦也。
一、惑道 又名煩惱道,爲無明、貪欲、嗔恚等之煩惱妄惑也。言惑者,謂迷妄之心,迷于所對之境,而顛倒事理,故謂之惑。言煩惱者,謂貪欲、嗔恚、愚癡等之諸惑,煩心惱身,是名煩惱。
二、業道 依煩惱而發善惡之所作者。
叁、苦道 因善惡之業,而獲生死之苦果者。
道者能通之義。此叁者互相貫通,由惑起業,由業感苦,由苦複起惑;即惑通業,業通苦,苦更通惑;故謂之叁道。此叁道如輪轉,謂之叁輪。 - 明·楊卓
即煩惱道、業道、苦道。
煩惱道又名惑道。即無明、貪、瞋等之煩惱妄惑。
業道是依著煩惱而産生種種善惡行爲。
苦道是因善惡行爲而招感到未來生死苦果。道是能通的意思。上述叁道就能互相通連,由煩惱通向於業,由業而通向於苦,再由苦轉回到煩惱,因此也叫叁回或叁輪。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