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叁福業事、叁性福業事。(一)據增一阿含經卷十二載,指:(一)施福業,謂修行之人若遇貧窮者來乞時,須食與食、須衣與衣,乃至臥具、醫藥,隨其所欲,皆悉施與。因施獲福,稱爲施福業。(二)平等福業,謂修行之人能持戒律,不興惡想,梵行端嚴,語言和雅,以平等慈悲愛護之心普覆一切有情,令得安隱。以平等心而能致福,稱爲平等福業。(叁)思惟福業,修行之人以智慧觀察,了知出要之法,遠離世間塵緣雜想。以此思惟爲出世善福之業,稱爲思惟福業。
(二)指施、戒、修叁福業,即:(一)施類福業事(施性業),乃布施諸沙門、苦行者、乞者以飲食、衣服、臥具、房舍、醫藥、燈燭等物,或行身業之施、語業之施、意業之施,是爲施類。(二)戒類福業事(戒性業),凡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妄語,離飲酒、放逸等,是爲戒類。(叁)修類福業事(修性業),慈悲喜舍四無量,是爲修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叁、集異門足論卷五、大毗婆沙論卷八十二]
(名數)一、施福業,布施也。二、平等福業,起平等之慈悲愛護之心也。叁、思惟福業,思惟出世之要法也。出增一阿含經十二叁寶品。
(名數)一施福業,施與貧窮之人,由施而獲世出世之福利,謂之施福業。二平等福業,以平等之慈悲心,愛護一切衆生,因而成世出世之福利,謂之平等福業。叁思惟福業,以智慧思惟觀察出離之法,爲出世福善之業,謂之思惟福業。見增一阿含經十二。
[出增一阿含經] 一施福業謂修行之人。若遇貧窮之人來乞之時。須食與食。須衣與衣。乃至臥具醫藥。隨其所欲。皆悉施與。因施獲福。是名施福業也。二平等福業謂修行之人。能持戒律。不興惡想。梵行端嚴。語言和雅。以平等慈悲愛護之心。普覆一切有情。令得安隱。以平等心而能致福。是爲平等福業也。叁思惟福業謂修行之人。以智慧觀察。了知出要之法。遠離世間塵緣雜想。以此思惟。爲出世善福之業。是爲思惟福業也。 - 明·一如等 撰
叁類有福報的行爲,即「布施」、「持戒與四無量心(稱爲『平等業』)、七覺支等出世間的修行(稱爲『思惟業』)」。 - 莊春江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