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佛一代之聖教判別爲叁類。此種判教盛行于南北朝以後。(一)南北通用之頓教、漸教、不定教等化儀叁教。(一)頓教,指不循順序次第,起始即說幽深教法之教,如華嚴經。(二)漸教,指由淺入深,由小至大,循序漸進之教法,如阿含經、般若經、涅槃經等。(叁)不定教,又作偏方不定教、無方教。攝頓、漸,隨機隨時應變之教法,如勝鬘經、金光明經。
以上之漸教複有其教法層次,故産生叁時教、四時教、五時教之說。虎丘山笈法師即分之爲叁教,謂自佛成道至十二年之中,講說諸法實有之道,稱爲有相教,如阿含經;十二年後至法華時之中,講說諸法皆空之旨,稱爲無相教;最後于雙樹林之時,有無雙照,而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闡提亦可作佛,稱爲常住教。宗愛法師複于無相、常住之間加上同歸教,而成四教;莊嚴寺之僧旻亦同此主張。道場寺慧觀、定林寺僧柔、謝寺慧次等更于無相、同歸之間加上褒貶抑揚教(如淨名、思益等經),而成五教。至于不定教,則智顗分之爲顯露不定、秘密不定二種,而各簡稱爲不定教、秘密教、加上頓、漸二教,雖成化儀四教,實則仍不出頓漸不定叁教。又法華玄義卷十雖載稱此叁教南北通用,恐系江南諸師所立,故又有“南中叁教”之稱。其中,頓漸二教乃慧觀首立,唯其說法起源甚早。至于不定教,則系後人添加,首倡者不詳。[大品經遊意(吉藏)、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一、法華玄義釋簽講義卷十(慧澄)、大乘義章卷一、叁論玄義]
(二)北魏慧光(世稱光統律師)所立之漸教、頓教、圓教。又稱光統叁教。(一)漸教,爲根機未熟者按淺深順序說教,如先說無常,後說常,先說空,後說不空。(二)頓教,爲利根者于一法門具說常無常、空不空。(叁)圓教,爲上臻佛境者說如來之無礙解脫、究竟果海、圓極秘密等自在法門,如華嚴經即是。立華嚴經爲圓教即以慧光爲嚆矢。[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華嚴經疏鈔玄談卷四、華嚴經搜玄記卷一本、華嚴五教章卷一]
(叁)地論宗所立之立相教、舍相教、顯真實教。(一)立相教,爲二乘之人所說有相之教。(二)舍相教,大品等經廣明無相之理,故稱舍相。(叁)顯真實教,華嚴等經顯示真實,故稱顯真實教。此說創于慧光之後。[大乘玄論卷五]
(四)南山道宣所立之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一)性空教,諸法性空無我,以此理照心,是爲小乘。(二)相空教,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見,以此理照用,爲小菩薩,屬大乘淺教,如般若經等。(叁)唯識圓教,諸法外塵本無,實唯有識,此理深妙,唯意緣知,悉攝一切大乘深義,如華嚴、法華、楞伽等經,攝大乘等論均屬之。以上,前二者爲權教,後者是實教。又依此叁教而立之叁觀稱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中四忏六聚法篇、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中四之叁、八宗綱要卷上]
(五)宋代贊甯所立之顯教、密教、心教。(一)顯教,指諸乘之經律論等,以迦葉摩騰爲始祖。(二)密教,指瑜伽、灌頂、五部、護摩、叁密、曼拏、輪法等,以金剛智爲始祖。 (叁)心教,指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禅法,以菩提達磨爲始祖。[宋高僧傳卷叁]
(六)真谛叁藏依金光明經(合部金光明經卷二業障品)等所立之轉法輪、照法輪、持法輪。佛成道後七年中于鹿野苑講說四谛之理,稱爲轉法輪。七年後在舍衛國說般若等,以空照有,此時具有轉、照二輪。叁十年後入涅槃前,在毗舍離國爲真常之菩薩說解節經等,空有雙照,此時具有轉、照、持叁輪。此爲真谛解節經疏之說,出于圓測之解深密經疏卷五、華嚴經疏卷一。又解深密經疏卷五載,真谛之部宗異論記立小乘法輪、大乘法輪、一乘法輪等叁教。初法輪即叁藏教,僅指小乘,即阿含經;第二法輪通于大小二乘,即涅槃經;第叁法輪僅指大乘,即華嚴、般若等經。此爲轉、照、持叁法輪之別說。
(七)嘉祥寺吉藏所立之根本法輪、枝末法輪、攝末歸本法輪。(一)根本法輪,指華嚴經。此經乃佛成道最初所說。(二)枝末法輪,即爲小乘等後所說之經。(叁)攝末歸本法輪,指法華經。此經乃佛成道四十年後,說會叁歸一之理。(參閱“叁轉法輪”694)
(八)唐代玄奘所立之有教、空教、中道教。爲法相宗之教判。(一)有教,初時于鹿苑等處轉小乘四谛之法輪,說“我空法有”之旨。(二)空教,第二時于靈鹫山等說諸部般若,述“諸法皆空”之旨。(叁)中道教,第叁時說深密等經,破有、空二執,而明中道之旨。華嚴五教章中則以此叁時分別爲轉、照、持等叁法輪。又依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載,印度戒賢論師立第一時“人空法有”(有教),第二時“諸法皆空”(空教),第叁時“非有非空”(中道教),與玄奘所立叁教之內容相同。[起信論義記序](參閱“叁法輪”573、“叁時教”596)
(九)印度智光論師依般若經、中觀論等立叁時教,以第叁之無相大乘爲了義教。謂佛初時于鹿野苑爲諸小根說四谛等小乘之法,明“心境俱有”之旨。第二時中爲中根者說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識”之理。第叁時爲上根說無相大乘,明“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之義,即般若等之義。[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起信論義記序]
除以上九種就佛法內容而判教外,我國亦常以佛、儒、道並稱叁教,日本則是佛教、神道教、儒教並稱叁教。此叁教在中日曆史上曾有混同之現象,然同時亦有彼此排斥之事例。(參閱“叁教論衡”612)
(名數)謂儒教佛教道教。翻譯名義集曰:吳主問叁教,尚書令阚澤對曰:孔老設教,法天製用,不敢違天。佛之設教,諸天奉行。是叁教之名,起于叁國之時。[囗@又]佛家以一代之教判而爲叁也。
1.佛教、道教、儒教。2.指南山叁教,即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說諸法性空無我的道理的,名性空教,此攝一切小乘教;說諸法本相是空,惟衆生妄見爲有的,名相空教,此攝一切大乘淺教;說諸法外塵本無,實際上唯有識的,名唯識圓教,此攝一切大乘深教。以上叁教,是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