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第叁階宗、叁階宗、普法宗。爲隋代信行(540~594)所創,至中唐爲止所流行之佛教宗派。信行自稱一乘菩薩,倡導第叁階之佛教,廢具足戒,強調苦行忍辱、從事勞役,並以乞食爲生,一日一食。反對偶像崇拜而僅禮拜塔。認爲一切衆生皆是真佛,故路見男女,一概禮拜。在經濟方面,于隋文帝開皇叁年(583),設置十六種“無盡藏行”之製度,勸化信徒施舍錢糧,而由寺院庫藏,然後布施或借貸給貧苦信徒,或供修繕寺塔經藏之用。開皇九年,仆射高颍迎請信行入住長安真寂寺(化度寺)弘法,又開創光明、慈門、慧日、弘善等諸寺。開皇十四年一月示寂。著有叁階佛法、對根起行法等叁十五部四十四卷。其門下有慧定、道進、王善行、王善性等。
開皇二十年,此派系被視爲異端而受到敕禁,但其徒衆不絕。唐武則天證聖二年(696)時,敕禁乞食、長齋、持戒坐禅以外之行法。玄宗開元十叁年(725),複敕令叁階教徒于諸寺所設叁階院之隔障悉除,令之與大院相通,衆僧雜居,而禁止叁階教徒別居一處。另據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載,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四月曾將此宗之典籍入藏,其後,此宗宗典複自大藏經中被剔除,至宋代始湮滅不聞。直至近代,敦煌文物出土,史坦因(A. Stein)、伯希和(P. Pelliot)二人分別自敦煌石室中獲得若幹叁階教之典籍,有關叁階佛法之研究乃漸受學者之重視。
此宗將佛教按“時”、“處”、“機”(指人)分爲叁階,以第一階爲正法時期,“處”爲佛國,其“機”唯有佛菩薩,所修持者爲大乘一乘佛法;第二階爲像法時期,“處”爲五濁諸惡世界,“機”爲凡聖混雜,流行大小乘(叁乘)佛法;第叁階爲末法時期,“處”爲五濁諸惡世界,然人皆邪解邪行。信行以爲當時已進入第叁階之末法,人僅爲第叁階之不持戒失正見者而已,若依據第一階之一乘、第二階之叁乘等別法來修行,實甚困難,故必須依第叁階之普法,歸依一切叁寶,斷除一切惡,修持一切
善,始易有成。此即叁階宗之根本主張。現存于日本之“叁階佛法”,爲日本學者矢吹慶輝博士收集在敦煌出土本中所發現之若幹典籍,及散見于與此宗不同立場之淨土系等典籍中之部分資料彙編而成。[叁階佛法密記卷上、開元釋教錄卷十八、華嚴五教章卷一、釋淨土群疑論卷四、叁階教の研究(矢吹慶輝)]
(流派)見叁階佛法條。
中國佛教派別。又稱叁階宗、第叁階宗、叁階佛法等。隋代僧人信行創立。因受佛教其他各宗的攻讦和封建王朝的禁止,傳播300余年後,湮沒有傳。
學說 叁階教把全部佛教依時、處、人分爲叁類,每類又各分爲叁階。①時的叁階。以佛滅後初500年的正法時期爲第一階。第二個500年的象法時期爲第二階;1000年後的末法時期爲第叁階;②處(即所依世界)的叁階。處有淨土、穢土之分。淨土是第一階一乘所依的世界;穢土是第二階叁乘及第叁階世間衆生所依的世界;③人的叁階。是依人的根機而區別的。第一階是最利根的一乘,包括持戒正見與破戒不破見兩種根機;第二階是利根正見成就的叁乘,包括戒見俱不破和破戒不破見兩種根機;第叁階則爲戒見俱破的世間顛例衆生的根機。
他們又將佛法分爲普法和別法。所謂普法,即于法不分大小,于人不辨聖凡,普信普敬。所謂別法,是分別大小乘法和聖賢凡夫。叁階之中,第一階機唯學一乘法,第二階機唯學叁乘法,所學各別,是名別法。具稱別真別正佛法。第叁階機有空有偏見故,若偏學大乘或小乘,愛此憎彼,必造成謗法之罪,故第叁階相應之法,名爲普法。具稱普真普正佛法。
叁階教認爲佛滅千年以內,還有利根真善正見成就的聖人,可用第一、二階的別佛別法,但此後即沒有聖人,而只有一些懷著空見有見的破戒衆生,故須依第叁階的普佛普法。在隋代時當珂法,處爲穢土,人則戒見俱破,正屬第叁階機。故對根起行,必依普法才能相應,而以普法爲叁階教立教的基礎。
普法的教義,對人既無差別,對法又無愛憎,故對一切已成未成諸佛主張普敬,但與普敬同時又說認惡。普敬是敬他,認惡是認識自身的過惡。所謂敬他身上八種佛法,自知已身有十二種顛倒。
信仰 叁階教皈依的佛有五種,即真佛、應身佛、形象佛、邪魔佛(外道諸神、佛菩薩所變應身)、普真普正佛。而普真普正佛又有四種,即如來藏佛、佛性佛、當來佛、佛想佛,所謂普法四佛。依叁階教教義所說:一切迷于現實的衆生,從其本有可以爲佛的可能性,即從如來藏或佛性來看都是佛,因此一切衆生即爲如來藏佛和佛性佛。其可能性開發實現時便成爲佛,故一切衆生都是當來佛。對一切衆生皆作佛想,故一切衆生都是佛想佛。由于世界衆生無不爲佛,故四佛實際是一普佛,這就是普佛思想。
該教派以苦行忍辱爲宗旨,每天僅乞食一頓。見人不論男女,一概禮拜。竭力提倡布施。死後置屍體于森林,供鳥獸食,叫做以身布施。反對淨土宗所提倡的念佛叁昧,主張不念阿彌陀佛,只念地藏菩薩。說一切佛像是泥龛,不須尊敬,一切衆生是真佛,所以要尊敬。
典籍 以類聚經爲主,其主要典籍《叁階集錄》或《叁階佛法》可說是《大般涅槃經》、《十輪經》、《大方等大集經》等經文的叢鈔。唐代諸經錄所著錄的叁階教典籍,早已全部失傳。只有窺基《西方要決》,懷感《釋淨土群疑論》,智俨《華嚴孔目章》、《華嚴五十要問答》,賢首《華嚴五教章》,善道《念佛鏡》等,爲了批判叁階教義而傳下它的片段文義,略可窺其大綱。現存敦煌發現的叁階教典籍殘卷,有《信行遺文》、《叁階佛法》4卷、《叁階佛法密記》卷上、《對根起行法》、《無盡藏法略說》、《大乘法界無盡藏法釋》、《七階佛名》等。8世紀時,叁階教典籍曾傳入日本,11世紀傳入朝鮮。
曆史際遇 叁階教的學說與行持,同當時佛教各宗派很不直轄市協調,屢遭攻讦和非難。《開元釋教錄》認爲信行的撰述是“乖反聖旨,複冒真宗”。故自隋開皇十四年(594)信行去世至唐開元十叁年(725)前後百余年間,曾遭到四次打擊。①隋開皇二十年,被禁斷傳行,但未禁絕;②武周證聖元年(695),叁階教典籍被認爲違背佛意,命盡數送禮部集中,作僞經符箓處理;③武周聖曆二年(699),限製叁階教徒,除乞食、長齋、持戒、坐禅而外,其他行爲都屬違法;④唐開元十叁年,命諸寺叁階院除去隔障,和大院相通,使叁階教僧與一般僧侶同居,不得別住。所有叁階教典籍,全部除毀。
叁階教雖受上述種種打擊,但它的學說仍在傳播,活動也一直在信徒中進行。如在武則天執政年代,該教主張的“無盡藏”(提倡布施,叁分積聚財物,一供全國修理寺塔,一施天下貧究老病,一爲自由支配)也仍在推行。唐開元元年,雖對叁階教所創設的“無盡藏院”開始取谛,禁止信徒對它施錢,但後又命令以化度寺無盡藏的財物、田宅、六畜等,分散與京城觀寺,以修理佛像及堂殿橋梁,有余歸化度寺常住所有等。
代宗、德宗時(762~804),叁階教又有複興的迹象,特別是德宗貞元間活動尤盛。據日本所傳古寫本《貞元釋教錄》卷二十八記載,當時京城內55寺各有叁階禅院,其住持相續達200余年,僧尼二衆有千人以上,都奉叁階教法。貞元十六年(800),化度寺僧善才等還狀請叁階教典籍入藏獲准,于是信行的《叁階集錄》等35部,44卷,又被圓照編入《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唐末,日趨衰微,終于湮沒不傳。(林子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