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空宗、無相宗、中觀宗、無相大乘宗、無得正觀宗、嘉祥宗、提婆宗、般若宗、破相宗。我國十叁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系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叁論爲所依,宣揚空、無相、八不中道等義理之宗派。以著重闡揚諸法性空,故又稱法性宗。
此宗之傳承:(一)據叁論祖師傳集,以釋尊爲第一祖,文殊、馬鳴、龍樹、提婆、羅侯羅依序爲二至六祖;叁論宗血脈及八宗綱要卷下則以文殊爲高祖,馬鳴爲次祖,龍樹爲叁祖。其中,龍樹于第叁世紀初出興于南印度,作中論頌、十二門論,倡導無依無得中道正觀之旨,而開本宗之基。提婆,南印度人,就龍樹受法,嘗論破外道、小乘;羅侯羅禮贊般若空觀;梵志青目製長行,解中論頌;此外,婆薮開士注提婆之百論,佛護釋中論,無著作順中論,安慧作大乘中觀釋論,清辯作般若燈論釋、大乘掌珍論,護法作廣百論,月稱造中論疏、百論疏。印度有關中論之釋書凡七十余家,由此可知彼時流行之盛。
(二)此宗傳入我國,其派有二:姚秦時代由鸠摩羅什傳來者,稱爲古叁論;日照叁藏于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8)傳入之清辯、智光二論師之系統,則稱新叁論。其中,羅什譯有大品般若經叁十卷、大智度論百卷、中論四卷、十二門論一卷,並譯出龍樹、提婆二菩薩之傳,而奠定我國叁論宗之基礎。羅什門下,號稱桃李叁千,然高足僅得十人,即僧肇、道生、僧睿、昙影、慧嚴、慧觀、僧■、道恒、道標、道融等。其中,僧肇作肇論,道生作二谛論,昙影作中論疏,道融作叁論注。而以慧觀、道生、僧睿等多弘法江南,僧肇、昙影、道融等則宣教關中,遂形成叁論宗南北二學派。其後有昙濟出,著有七宗論。
西元四○一年至四八○年之間,北派以無人才而漸趨消沈,南派亦因受成實論壓迫而未能發展。六世紀時,有僧朗出,僧朗又稱道朗,系高麗人,入關師事昙濟,以破小乘得梁武帝崇信,稍振叁論之勢,惟此時多于山中修習止觀,又因當時盛行成實論之研究,故少受外間注意。僧朗之後,僧诠繼起,欲振叁論之學風,然因當時流行地論、攝論等緣起論之法門,故僧诠所倡之叁論亦受其影響,而異于羅什之舊說。僧诠門下有法朗、辨公、慧勇、慧布等四哲,其中以法朗尤爲俊傑,奉陳武帝之诏,止住京都興皇寺,大張講席,常隨之衆千余人,門下有二十五人,而以嘉祥大師吉藏(549~623)最爲特出。吉藏,金陵人,七歲即投法朗之門,徹研大小二乘之玄旨。叁十叁歲,止住嘉祥寺,大闡叁論,著大品經義疏、中觀論疏、百論疏、十二門論疏、大乘玄論、二谛義、叁論玄義、法華玄論、法華義疏等數十部,集叁論宗之大成,此宗得入黃金時代(581~623)。吉藏以後,雖有智凱、知命、智實、寂師、慧遠等高足繼起,然因無卓絕之大師、無切實之行證,複受法相宗之排斥、思潮之變遷、學者之好異思遷、禅宗之盛行等因素影響,唐代中葉以後,本宗遂告沈寂。
又法朗之門下,另有慧均(作四論玄義)者,及系統不詳之碩法師(作叁論疏、叁論遊意),亦皆爲一時之叁論碩學。除上記古叁論之正系外,另有傍系之四論宗,即以中、百、十二門論之外,另加大智度論,合爲四論,而以之爲其宗說之要典,倡此宗最著者爲昙鸾。
(叁)朝鮮:于南北朝時複興我國叁論宗之道朗本即高麗國遼東城人,于其入關之前,已具有叁論之素養。此外,日本欽明、推古朝代,由高麗、百濟前往日本之貢僧,皆爲通達叁論與成實之學者,其中高麗之慧灌爲吉藏之弟子,後爲日本叁論宗之鼻祖。可知高麗、百濟之傳入空論之義(屬于古叁論),爲時甚早。
新羅之叁論研究屬于日照所傳之新叁論,乃伴隨華嚴宗之傳播而起。元曉系與法藏共受日照之新叁論,著有掌珍論宗要、叁論宗要等書。又依叁國遺事卷四載,義湘曾由勝诠處得法藏之著書,授與門弟子,故知新叁論之法義,亦有由義湘所傳介者。此外,古叁論學者之著書,在當時亦已傳抵新羅。
(四)至于日本,則系由吉藏之高麗弟子慧灌經高麗傳至日本(625),此後其法孫智藏又來唐學叁論學說,返國傳布,形成元興寺、大安寺二流派。唯叁論入日本後,因與唯識競爭,已失其本真,如勤操、玄睿、隆海諸師以叁論破唯識,襲用天臺權實之說即是。
本宗之教義:主要爲破邪顯正、真俗二谛、八不中道等叁科。中、百、十二門論均不出破邪顯正二轍。依大乘玄論,有得是邪,無得是正,破邪即破除“有所得”之見解,顯正即彰顯“無所得”之空理,惟所謂破邪顯正,通常指破舍邪見以顯取他正,本宗則是破邪之外,無別顯正,破邪即顯正。顯正乃顯四句、絕百非、言亡慮絕之無所得中道,爲令衆生領悟此無所得之理體,于無名相中,強設名相,而說真俗二谛,真俗二谛即诠顯無所得理之言教。是故,中論特以“八不”闡明二谛之義。所謂八不,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出、不來。蓋稱邪者,雖有種種之別,然可總稱爲“一切有所得”之見解;別而言之,則不出“生滅常斷一異出來”等四雙八計,破除此八計之邪迷,以诠顯無得之正觀,即是八不中道。
本宗破除一切有所得之見解,以無所得爲宗旨,故不于釋迦一代之教法立權實真假,或分淺深優劣,然爲因應衆生根機,仍立二藏、叁輪之教判。二藏,即聲聞藏、菩薩藏;叁輪,即根本法輪(即華嚴經)、枝末法輪(華嚴之後,法華以前一切諸大小乘經)、攝末歸本法輪(即法華經)。[叁論玄義、法華玄論卷一、卷叁、法華遊意卷上、中觀論疏卷一本、卷一末、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大乘叁論大義鈔卷一](參閱“二谛”244、“四論宗”1836、“吉藏”2242、“龍樹”6393)
(流派)依中論等叁論而立宗,故名叁論。言祖師之血脈則以文殊菩薩爲高祖,馬鳴爲次祖,龍樹爲叁祖。龍樹有二弟子,分二流,一者龍樹,龍智,清辨,智光,師子光,一者龍樹,提婆,羅睺羅多,沙車王子,羅什。羅什來中國,盡譯叁論,爲此土之高祖。弟子事之者稱叁千人。以道融,僧睿,僧肇,道生,爲尤著。稱關中四傑。道生後有昙濟,僧瑾,道猷。昙濟後有道朗。道朗後有僧诠。時當北齊之初。法統將絕。诠再興之。诠後有法朗。辨公,慧勇,慧布。以法朗爲尤著。嘉祥大師吉藏出其門。叁論宗于以大成。嘉祥已前稱古叁論,又稱北地之叁論。嘉祥已後謂之新叁論,又雲南地之叁論。諸祖中特定嘉祥爲太祖。而北方又加龍樹之智度論稱四論宗。惟不盛。寄歸傳一曰:“所雲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是叁論法相之二宗也。
中國佛教宗派。隋吉藏創立。因依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等叁論立宗,故名。此宗的學統,在印度是:龍樹--提婆--羅睺羅--青目--須利耶蘇摩--鸠摩羅什。在中國則是:鸠摩羅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
史略 比宗初祖龍樹。是釋迦牟尼滅後第一個重要的大乘佛教學者。其《中論》、《十二門論》等,發揮緣起性空的學說,爲大乘佛學建立了牢固的理論基礎。龍樹將其學說傳給弟子提婆,提婆深得其要領,辯才無礙,在與異派學者說謊論中多次獲勝。著有《百論》和《四百論》等,大大發揚了龍樹學說。提婆之後,經羅睺羅、青目至西域沙車國王子須利耶蘇摩。
鸠摩羅什師承須利耶蘇摩,專弘般若性空之教,爲四方學者所宗,道流西域,聲被東國。後秦弘始叁年(401)來到長安,姚興待以國師之禮,四方義學沙門聞風而至者800余人。前後翻譯纾0余部,300余卷。盛倡龍樹、提婆般若性空學說。門人號稱叁千,著名學者不下數十人,唯有僧肇精純守一,得羅什之真傳。羅什、僧肇之後,長安大亂,僧徒四散,叁論傳承,記載不明。南傳羅什之學者雖不乏其人,但對後世均無甚影響。此學所以傳承不絕者,端賴以《華嚴經》、“叁論”命家,兼修禅觀的僧朗。僧朗有得業弟子僧诠。僧诠門徒數百,上首弟子有法朗、智辯、慧勇、慧布4人,其中最著者爲法朗。他在僧诠門下,禀受《華嚴經》、《大品》(即《摩诃般若經》)、《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僧诠殁後,于陳永定二年(558)奉敕移住興皇寺,被尊爲興皇在師。陳、隋叁論學者多出其門下。其中最著名者爲吉藏。他著作宏富,陳義精微,評判由晉以來各家學說,亦采取南北各派長處,大凡當時流行的經典,多爲注疏,在此基礎上,正工建立了叁論宗。
當進,除吉藏一系而外,同時弘傳叁論的學者亦複不少。因此叁論學說在初唐曾盛極一時。後來法相、華嚴、禅宗相繼成立和流行,此宗逐漸不振。但大廳(766~779)年間,金陵有玄壁法師弘傳叁論,浙江金華有慧量法師專講叁論。雖至中唐,傳叁論者尚有人在。會昌禁佛之時,此宗章疏被毀殆盡,幾成絕學。清代末年,海運暢通,楊文會居士始從日本將此宗失傳的章疏著作取回,世人方能探討而窺其全貌。
經論和章疏 此宗所依經典,自羅什、僧肇、僧朗相承以來,就以《大品》、《法華經》、《華嚴經》爲宗依。至法朗又加《涅槃經》。即有4部大經,所以隋唐諸叁論師的傳記中每每有“四經叁論”或“四論叁經”之說。此外《維摩經》、《仁王經》、《金剛般若經》、《勝鬘經》、《金光明經》等,也都有較詳細的疏解。《智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此宗的根本論典,除《智論》外,吉藏均有注疏。關于此宗的專著如《大乘玄論》、《法華玄論》、《淨名玄論》、《二谛章》、《叁論玄義》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此宗廣破一切有所得,實有實無的偏見,說大乘經同明一道,同以無所得正觀爲宗,對如來所說經教,不作高下優劣之分,但因衆生的根性千差萬別,所以佛說的法門就有種種的不同。這叫隨機施教,因病授藥。因此立有二藏叁輪以判一代佛教。二藏是依《大品》、《智論》等所說的聲聞藏、菩薩藏,也就是小乘藏和大乘藏。吉藏《華華遊意》中說:佛教雖複塵沙,今以二意往收,則事無不盡。一者赴小機說,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機說,稱爲大乘。而佛滅度後,結集法藏人,攝佛一切時說小乘者名聲聞藏,一切時說大乘者名菩薩藏,即大小義分,深淺教別也。叁輪的判教:一是根本法輪,指《華嚴經》;二是技末法輪,即《華嚴經》之後,《法華經》之前一切大小乘經;叁者攝末歸本法輪是《法華經》。二藏是大小兩乘,叁輪也只是本末二輪。所以說《法華經》之前“般若”諸大乘經爲枝末者,以其不廢叁乘權教故名枝末,非謂“般若”等明理不究竟被判爲枝末,不同阿含經本身是權教,說爲枝末。
理論 諸法性空的中道實相論,爲此宗的中心理論。這種理論,總産世間、出世間萬有諸法,都是從衆多因緣和合而生,是衆多因素和條件結合萬裏成的産物,這叫緣起,離開衆多因素的條件就沒有事物是獨立不變的實體,這叫無自性,也就是性空。即緣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不是除去緣起的事物而後說空。如《十二門論》所說:“衆緣所生法,即是無自性,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這就是說:緣起法無自性就是畢竟空,但爲隨順世俗的常識,而說有緣起的事物,把緣起和性空統一起來,這就是中道。所以,不離性空而有緣生的諸法;雖有緣起的諸法,也不礙于畢竟空的中道實相。爲了闡明這種理論,此宗更立有真俗二谛和八不中道等義。
①真俗二谛。也叫第一義谛和世俗谛。對于二谛的解釋,佛教各宗不盡相同。此宗自攝嶺興皇以來,即以二谛爲言教。二谛是言教乃根據《摩诃般若經》和《中論》說的。《大品般若經·具足品》說:“菩薩住二谛中爲衆生說法,世谛、第一義谛。二谛中衆生雖不可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爲衆生說法。”《中論·四谛品》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百論》亦有類似的說明。這些經論說法都意味著:二谛只是爲教化衆生而假設的言教。即爲著空者依俗谛說有,爲著有者依真谛明空。明空不住空,爲顯示不是自性實有;說有不住有,爲說明不是斷滅的空無。如此,雖說空沒有,爲令人體悟到超越空有、言忘慮絕的諸法實相,便是法性理體。所以真俗二谛不過是爲了說法教化上的方便,適時而用的假設,如標月之指,意在月,而不在指,由此二谛言教,體悟無所得的中道實相。
②八不中道。此宗依《中論》卷首“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八不偈之意,以顯發中道實相。認爲原來凡夫二乘有種種偏執偏見,概括起來有生滅斷常一異來去四雙八類,這些偏見,是人們正確認識宇宙萬有的障礙,是虛妄分別,是種種戲論,所以對它們一一皆用“不”字來否定它,令諸衆生離此八偏,以悟入空有不二的中道。
③二谛叁中。依二谛八不的教理,建立叁種中道:世谛中道,真谛中道,二谛合明中道。叁種中道表明,不但非真非俗是中道,即真俗二谛也是中道,若說二谛是假,對待真俗說有中道,即中道也成爲相待假。所以八不義中說:中假常通,體用無礙,若有所住,便喪失圓旨。
④迷悟成佛義。根據中道實相的理論,說諸法寂滅無生,本來清淨,無衆生可度,亦無佛道可成。但就世谛假名門,說有迷有悟,有佛有衆生。並說一切衆生皆能成佛。此宗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只因迷故,爲無明妄想所蒙蔽,虛妄分別無我謂有我,執外境爲實有,所以成爲衆生而流轉生死,若能徹悟諸法畢竟空寂,頓歇無明煩惱,除去顛倒妄想,而本有的法身佛性、萬德莊嚴自然顯現,名爲成佛。然由于衆生根性有利鈍,惑障有厚薄,成佛就有遲速。利根衆生,一念成就八不正觀,深悟諸法無生,可以頓得佛慧。鈍根衆生,經曆叁大夫數劫,積修萬行,經過五十二位次最終達到佛果妙覺。成佛與否,關鍵在乎迷悟。(劉峰)
依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等而立宗,故名叁論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等。此宗破斥外道的邪見與迷執,說宇宙萬事萬物都無固定的自性,是隨因緣的關系而變動,所謂緣生的,因之說自性本空,主張理解佛理,使內心解脫流轉,證入真空本性。在印度以文殊、馬鳴、龍樹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