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六十二見?六十二見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叁藏法數、佛學常見辭彙、法門名義集、佛學次第統編、唯識名詞白話辭典、阿含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六十二見”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六十二見”的解釋

  梵語dva^s!as!t!i  dr!s!t!ayah!。指古代印度外道所執之六十二種錯誤見解。此有數種異說:(一)長阿含經卷十四梵動經:有十類六十二見之說,而對外道所執之諸論大別爲本劫本見、末劫末見二種。本劫本見即依過去前際而起分別見,凡有五類十八見,包括常論四種、亦常亦無常

論四種、邊無邊論四種、種種論四種、無因而有論二種;末劫末見即依未來後際而起分別見,凡有五類四十四見,包括有想論十六種、無想論八種、非有想非無想論八種、斷滅論七種、現在泥洹論五種,總計十類六十二見。又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末亦舉出六十二見,然名稱略異,如右表所示。





  (二)大品般若經之說:智顗之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卷中依大品般若經卷十四佛母品、大智度論卷七十所說,于五蘊之上皆作四句,即過去之五蘊各有常、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四句,成二十句;現在之五蘊各有有邊、無邊、有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四句,成二十句;未來之五蘊各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四句,成二十句,合爲六十句,加神與身一、神與身異等斷、常二句,總成六十二見

  (叁)涅槃經之說:據南本涅槃經卷二十叁載,由五見,生六十二見。灌頂之大般涅槃經會疏卷二十叁解之,謂我見有五十六,包括欲界之五蘊各有即、離等四見,爲二十見;色界亦同,爲二十見;無色界之四心各有四見,爲十六見。邊見有六,即叁界各有斷、常。以上總計六十二見。又依叁大部補注載,即、離等四見,指即色、離色、亦即亦離、不即不離。列表如右。[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五、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七、十住毗婆沙論卷八、大乘義章卷六、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之叁]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六十二見”的解釋

  (名數)見六字部本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六十二見”的解釋

  (名數)經論之諸釋不同。多用下叁種:(一)大品般若經佛母品開十四難而爲六十二。先計色蘊有常等四句:一、色爲常。二、色爲無常。叁、色爲常無常。四、色爲非常非無常。其他受等四蘊亦然,合而有二十句(計色之常無常,即言世間之常無常也。計他四蘊之常無常,即計神之常無常也),此于過去之五蘊之所計也。又計色有有邊無邊等四句:一、計色爲有邊,謂空間之十方上下,邊際有窮極也。二、計色爲無邊,與上反。叁、計色爲有邊無邊。四、計色爲非有邊非無邊。其他四蘊亦然,合而有二十句,此于現在五蘊之所執也。又計色有如去不如去等四句:一、計色爲如去,謂人來而生于此間,去而至于後世亦如是也。二、計色爲不如去,謂過去無所從來,未來亦無所去也。叁、計色爲如去不如去,謂身神和合而爲人,死後神去而身不去也。四、計色爲非如去非不如去,見有第叁句過而計此句也。計他四蘊亦然,合而有二十句,此于未來五蘊之所見也。叁世合而有六十句,于此加身與神之一異二見,而爲六十二見(概括此六十二見,則神及世間之常無常等四句,與神及世間之邊無邊等四句,神及世間之如去不如去等四句,合而有十二句,及加身與神爲一,身與神爲異之二,故爲十四,是曰十四難)。此六十二,但爲斷常有無之邊見也。仁王經天臺疏中曰:“六十二見,釋者不同,且依大論:于五蘊上皆作四句;于色蘊雲,過去色神及世間常,是事實,余妄語,無常等叁句亦然,余陰亦如是,成二十;現在有邊無邊等曆五陰上有二十;死後如去不如去等亦有二十;成六十。是神與身一,神與身異,成六十二。”(二)天臺,嘉祥等諸師于二十種之我見成六十二見之一釋。就外道色蘊而計我有四句:一、色是我,二、離色而有我,叁、色爲大,我爲小,我住于色中,四、我爲大,色爲小,色住于我中。計他四蘊亦然,合而有二十。曆叁世合而爲六十,以斷常二見爲根本,爲六十二。是五見中身邊二見之所屬也。見文句四之二,義疏四。(叁)本劫本見,末劫末見,有六十二見。阿含十四梵動經曰:“諸有沙門婆羅門于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隨意所說,盡入六十二見中。(中略)諸沙門婆羅門于本劫本見種種無數各隨意說,盡入十八見中。(中略)諸有沙門婆羅門于末劫末見無數種種隨意所說,彼盡入四十四見中。”本劫者過去之時也,本見者于彼之過去起常見也末劫者未來之時也,末見者于未來世起斷見也。本劫本見之十八,彼經說常論四,亦常亦無常論四,邊無邊論四,種種論四,無因而有論二也。末劫末見之四十四,有想論十六,無想論八,非有想非無想論八,斷滅論七,現在泥洹論五也。瑜伽論八十七曰:“見薩迦耶見(譯爲我見)爲根本,有六十二諸惡見趣,謂四遍常見論(即常論之四),四一分常見論(即常無論之四),二無因論(即無因而有論之二),四有邊無邊想論(即邊無邊論之四),四不死矯亂論(即種種論之四)也。如是十八諸惡見趣,是計前際而說我之論者也(即本劫本見)。又十六有見想論(即有想論之十六),八無想論(即無想論之八),八非有想非無想論(即非有想非無想論之八),七斷見論(即斷滅論之七),五現法涅槃論(即現在泥洹之五)。此四十四諸惡見趣,是計後際而說我之論者也(即末劫末見)。本劫本見中,常論之四者:一、外道入禅定,得憶識過去二十劫以來之事,而計其中之衆爲常住不滅也。二、某外道憶識過去四十劫以來之事,計之爲常住也。叁、某外道憶識過去八十劫以來之事,計之爲常也。四、某外道以捷疾智或天眼,計現在之衆生及世間爲常住也。亦常亦無常之四者,一自梵天沒而來生于人間,得宿住智,觀前之來處,言彼大梵天王,自然而有:一、向是常,我等爲彼所化,故爲無常。二、彼天衆爲戲笑放逸。失定而沒落于此土者,後得宿住智,知前之來處,計曰彼衆之不戲笑放逸者,在彼爲常住,我等戲笑,故致此無常。叁、彼天衆生欲染之心者,爲之失定而沒在于無間,後得宿住智,計言彼天衆之無相無染者爲常住,我等生欲染之心,乃致此生死無常。四、某人以捷疾智分別思量,計我及世間爲常無常也。邊無邊之四者:一、有人入定,觀世間有邊際,而起邊見,二、有人入定,觀世間無邊際,而起無邊見,叁、有人入定,觀世間之上下有邊,四方無邊,或四方有邊,上下無邊,起亦有邊亦無邊之見,四、有人以捷疾智觀察世間,起非有邊非無邊之見(是十四難中之四見)。種種論之四者:一、有人自不知世間有報無報,而他人來問此事,恥以不知答之,強隨自己之所解而答之也。二、有人自不知有他世無他世,而有人來問此事,若記別有無,則恐爲妄語,反問于彼,而隨彼之所見,答以如是也。叁、有人不知善與非善之法,而有人來問此事,以非善非惡答之也。四、有人自愚鈍,不知他之問,他若有問,則隨他之言而答之也。世有四種之人,于他問而住于如此見解,是爲種種論之四見。瑜伽論名爲不死矯亂論。外道所事之天名不死,事不死天者,遇他人問不死天之事,一種人以怖己之無知故,一種人以心有谄曲故,一種人以心懷恐怖故,一種人以愚鈍故,爲種種矯亂之答也。無因見論之二者:一有人先自無想天中生于人間,後修禅定,見前生之無想無心,世間無因而計爲有也。一有人以捷疾智分別之,世間無因而執爲有也。末劫末見中,有想論之十六者:一、計我終于此而後有色身,有想念。二、計無色身,唯有想念。叁、計亦有色有想,亦無色有想。四、計非有色有想,非無色有想。是爲以想對色之四句。又一、計我死于此,而後有邊際,有想念。二、計無邊際,有想念。叁、計亦有邊有想,亦無邊有想。四、計非有邊有想,非無邊有想。是爲以想對邊無邊之四句。又一、計我終于此而後有苦有想。二、計有樂有想。叁、計亦有苦有想,亦有樂有想。四、計非有苦有想,非有樂有想。是爲以想對苦樂之四句。又一、計我死于此而後有一想。二、計有若幹想。叁、計有小想。四、計有無量想。是爲以想對多少之四句。總爲十六想之見論也。無想論之八者,無想對于色身有四句:一、我終于此後有色而無想。二、亦無色亦無想。叁、亦有色無想,亦無色無想。四、非有色無想,非無色無想。又無想對于邊無邊有四句:一、我終于此後有邊際而無想。二、無邊無想。叁、亦有邊無想亦無邊無想。四、非有邊無想,非無邊無想。合有八句,爲無想之八見。彼既爲無想論,故無對苦樂之四句,亦無對多少之四句,以是皆爲有想上之見解故也。非有想非無想之八者,對于色有四句,對于邊無邊有四句,可准于無想論而知之。無苦樂之四句,多少之四句,亦非想非無想故也,斷滅之七者:一、我今此身,爲四大所成,父母所生,衣食之所養,是爲無常,終歸于斷滅。二、我今此身,不得滅盡,生于欲界天乃終斷滅。叁、欲界天之身,未得滅盡,至于色界天,諸根具足,彼之報盡,竟歸于斷滅。四、在色界地中,未得滅盡,生于無色界之空無邊處,而可斷滅。五、在空無邊處中,未得滅盡,生于識無邊處而可斷滅。六、在識無邊處中,未得斷滅,生于無所有處而後可滅盡。七、無所有處中,尚不可滅盡,生于非想,非非想處,彼之非想報盡,斷滅無余。現在泥洹之五者,瑜伽論謂爲現在涅槃:一、有人言我今此身泥洹,何則?我于現在之五欲,自恣受快樂,此身即是泥洹,過之更無泥洹,是指欲界爲泥洹也。二、有人指色界之初禅天爲泥洹。叁、有人指色界之第二禅天爲泥洹。四、有人指色界之第叁禅天爲泥洹。五、指色界之第四禅天爲泥洹。無色界之四空處,今略之不論。見大乘義章六,大乘義林章四末,法華文句四之二。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六十二見”的解釋

  [出大涅槃經]  謂外道之人。于色受想行識五陰法中。每一陰起四種見。則成二十見。約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論之。成六十見。此六十見。以斷常二見而爲橼本。則總成六十二見也。(四種見者。謂于五陰中。如計色大我小。我在色中。爲在我中。爲二見。又計離色是我。爲叁見。又計即色是我。爲四見也。色陰既爾。受想行識亦然。)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六十二見”的解釋

  是外道的邪見,以五蘊爲起見的對象,依色法和心法爲根本。此六十二見是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法爲對象,起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見,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見;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爲對象,起有邊際、無邊際、亦有邊際亦無邊際、非有邊際非無邊際等見 - 陳義孝編

【法門名義集】對“什麼是六十二見”的解釋

于過去世五陰上。各橫計四句。過去四句者。一者如去。二者不如去。叁者亦如去亦不如去。四者非如去非不如去。于未來五陰上計四句。一者有邊。二者無邊。叁者亦有邊亦無邊。四者非有邊非無邊。于現在陰上。各計四句。一者常。二者無常。叁者亦常亦無常。四者非常非無常。二陰上各起四見。五陰合數爲二十。叁世總計爲六十見。總目斷常無見以爲根本。是爲六十二見 - 唐·李師政 撰

【佛學次第統編】對“什麼是六十二見”的解釋

  六十二見,或以斷常,或以有無爲根本,成六十二見。但分二種,一身邊二見所攝,二邊邪二邊所攝。
  一、身邊二見所攝。
  一、以斷常二,或有無二爲根本。
  二、五蘊色受想行識,各具四句,成二十。言四句者:
  一、陰大我小,我在陰中。
  二、我大陰小,陰在我中。
  叁、離陰是我。
  四、即陰是我。
  叁、曆過、現、未叁世,成六十見,加根本二,成六十二。
  二、邊邪二見所攝。
  一、以常無常二,或有邊無邊二,或如去不如去二,爲根本。
  二、五蘊色受想行識,各具四句,以叁種分別之如下:
  一、常無常。
  一、常。
  二、無常。
  叁、亦常亦無常。
  四、非常非無常。
  二、邊無邊。
  一、有邊。
  二、無邊。
  叁、亦有邊亦無邊。
  四、非有邊非無邊。
  叁、如去不如去。
  一、如去。
  二、不如去。
  叁、亦如去亦不如去。
  四、非如去非不如去。
  常無常者,推過去時,爲常、爲無常也。邊無邊者,推現在空際,爲有邊、爲無邊也。如去不如去者,推將來世,爲如去、爲不如去也。
  叁、曆過、現、未叁世,成六十見,加根本二,成六十二。 - 明·楊卓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六十二見”的解釋

此爲古代印度外道所執的六十二種錯誤見解。但經中有數種異說,如《長阿含經·梵動經》,載有十類六十二見之說,而對外道所執的諸論,大別爲本劫本見、末劫末見二種。本劫本見即依過去前際而起分別見,凡有五類十八見,包括常論四種、亦常亦無常論四種、邊無邊論四種、種種論四種、無因而有論二種;末劫末見即依未來後際而起分別見,凡有五類四十四見,包括有想論十六種、無想論八種、非有想非無想論八種、斷滅論七種、現在泥洹論五種,總計十類六十二見。又在《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亦舉出六十二見,然名稱略異,文繁不錄。 - 于淩波居士著

【阿含辭典】對“什麼是六十二見”的解釋

六十二種邪見,觀察過去而生成的有五類十八種,第一類「我及世間是常」(四見),第二類「我及世間部分是常部分是無常」(四見),第叁類「我及世間有邊無邊」(四見),第四類詭辯論(四見),第五類「無因論」(二見),推論未來的有五類四十四種,第一類「死後有想」(十六見),第二類「死後無想」(八見),第叁類「死後非有想非無想」(八見),第四類「死後斷滅」(七見),第五類「現法涅槃」(五見)。 - 莊春江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六十二見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