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念佛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聖衆前來迎接往生極樂淨土。又作來迎引接。略稱來迎、迎接。阿彌陀經(大一二·叁四七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其他如無量壽經卷上、觀無量壽經上品上生之文,均有同類說明,揭示往生彌陀淨土者,經由彌陀之願力,臨終之時,得蒙佛、聖衆等之來迎。另據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等之記載,則知此等諸佛聖衆來迎之情形並不限于往生彌陀淨土者,如兜率天等之往生者亦可得諸佛聖衆之來迎。然不論何種淨土之往生者,皆須以“臨終正念”爲前提,此即上文所引之“是人終時,心不顛倒”一語之意義。
有關彌陀來迎之情形,觀無量壽經經文中詳細記載九品來迎之相,即:(一)上品上生,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等菩薩,乃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無量之諸天等來迎。(二) 上品中生,阿彌陀佛在觀音、勢至等無量之大衆眷屬圍繞中前來,與一千之化佛同時授手接引。(叁)上品下生,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眷屬,及五百化佛來迎。(四)中品上生,阿彌陀佛在諸比丘、眷屬圍繞中來迎。(五)中品中生,阿彌陀佛與諸眷屬共同來迎。(六)下品上生,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等來迎。(七)下品中生,化佛、菩薩來迎。(八)下品下生,金蓮花前來引領。其中,于有關中品下生之文中,未提及來迎之說,或謂此系譯者所略。又唐代善導大師于觀經疏定善義中舉出叁緣,而以聖衆來迎爲增上緣,並謂由聖衆之來迎,得免諸種障礙,畢竟往生淨土。
關于來迎之意義,唐代之懷感于所撰釋淨土群疑論卷二詳加闡論,其義有二:(一)就如來之真身而言,並無來去;然就“自真化垂”而言,即有往還,故知如來之來迎實乃隨機應物之化用。(二)佛實未來此,而諸佛聖衆來迎之相僅系行者自心見及佛來;亦即佛之來迎乃行者藉自身之功德力並以佛之慈悲本願爲增上緣而變現之衆生相分。[大阿彌陀經卷上、稱贊淨土佛攝受經、觀佛叁昧海經卷十、觀念法門、往生禮贊、佛祖統紀卷二十七懷感傳、卷二十八]
(雜語)念佛行者命終時,阿彌陀佛,遣極樂淨土之聖衆,迎入淨土也。安樂集曰:“命終之時。即得現見阿彌陀佛與諸聖衆住其人前得往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