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viks!ipta-citta。指散亂之心;即心馳騁六塵,散動而不能止住一處。爲“定心”之對稱。摩诃止觀卷五上(大四六·五七中):“夫散心者,惡中之惡。如無鈎醉象,踏壞華池;穴鼻駱駝,翻倒負馱。疾于掣電,毒逾蛇舌。”又相對于“聚心”而言,俱舍論卷二十六(大二九·一叁五下):“毗婆沙師作如是說:聚心者謂善心,此于所緣不馳散故;散心者謂染心,此與散動相應起故。西方諸師作如是說:眠相應者名爲聚心,余染汙心說名爲散。”此外,以不住于定心而念佛誦經,稱爲散心念佛、散心稱名、散心誦法華。[大品般若經卷二十、卷二十一、大毗婆沙論卷一九○、成唯識論卷叁、卷四](參閱“心”1395、“定散”3180)
(術語)散亂之心。放逸之心。止觀五曰:“夫散心者,惡中之惑。如無鈎醉象,踏壞華池。穴鼻駱駝,翻倒負馱。疾于掣電。毒逾蛇舌。”
1.散亂的心。2.放逸的心。 - 陳義孝編
如二十種心中說。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