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據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所載,有:(一)菩薩僧,如文殊、彌勒等菩薩。(二)聲聞僧,如舍利弗、目犍連等。(叁)凡夫僧,具足別解脫戒、正見等,而能說法利他者。
(二)據大智度論卷二十二所載,有聲聞僧、辟支佛僧、菩薩僧等叁種。
(叁)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叁金剛身品載,僧衆品類極多,可略分爲叁種,即:(一)犯戒雜僧,謂比丘雖持禁戒,然爲利養之故,常與破戒者共相親附,同其事業,雜處熏習,久之因而破戒。(二)愚癡僧,謂比丘雖在阿蘭若處,然諸根不利,闇鈍愚魯,不能解了經律論,于諸弟子或犯禁戒者,亦不能教令清淨忏悔。(叁)清淨僧,謂比丘本性清淨,嚴持戒律,通達經論,不爲諸魔之所娆壞,又能調伏利益一切衆生,爲說諸戒輕重之相者,堪稱護法無上大師善持律者。大智度論卷叁將上記之犯戒雜僧分立爲有羞僧、無羞僧兩種,而總爲四種僧。
(名數)一聲聞僧,上二種僧中者是也,二緣覺僧,緣覺有麟喻部行之二種,部行成僧衆。叁菩薩僧,修大乘行者。見同上。
[出涅槃經] 一犯戒雜增謂其雖持禁戒。爲利養故。與破戒者常共親附。同其事業。雜處熏習。因而破戒是名犯戒雜僧也。二愚癡僧謂其雖在阿蘭若處。諸根不利。闇鈍愚魯。經律論藏不能解了。于諸弟子或犯禁戒。亦不能教令清淨忏悔。是名愚癡僧也。(梵語阿蘭若。華言閑靜處。)叁清淨僧謂其本性清淨。嚴持戒律。通達經論。不爲諸魔之所沮壞。又能調伏利益一切衆生。爲說諸戒輕重之相。堪稱護法無上大師。是名清淨僧也。 - 明·一如等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