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A^rya -sthavira-nika^ya ,巴利名Thera-Va^da 。又稱銅鍱部。音譯作他鞞羅部、體毗履、他毗利與。乃部派佛教之一派。據北傳佛典所載,佛入滅百余年後,大天(梵Maha^deva ,巴同)等進步派之比丘倡導五條教義,保守派起而反對之,教團因此分裂爲上座、大衆二部。佛入滅叁百年初,自保守之上座部又分出說一切有部(略稱有部),根本上座部受有部勢力壓迫,遂遷至雪山(梵Hima^laya ),稱爲雪山部。其後,自有部又分出八部,上座部本末計有十一部(有部、本上座部、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法藏部、飲光部、經量部)。然據南傳佛典所載,最初分裂乃因對有關戒律十事之見解不同而引起,故上座部本末共十二部。在上座部系統中,有部勢力最大,可謂爲上座部理論之代表。此一部派,于公元前叁世紀,由印度傳入錫蘭等地,後稱南傳上座部,至今仍盛行。[異部宗輪論、大毗婆沙論卷九十九、叁論玄義、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參閱“大天五事”754、“小乘二十部”928、“印度佛教”2215、“部派佛教”4814)
(流派)小乘十八部之一。
如大迦葉波結集叁藏處中說。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