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as!t!a^das/a s/u^nyata^h!。即爲破種種邪見所說之十八種空。即:(一)內空(梵adhya^tma -s/u^nyata^ ),指眼等六內處中,無我、我所及無眼等之法。(二)外空(梵bahirdha^-s/u^nyata^ ),指色等六外處中,無我、我所,及無色等之法。(叁)內外空(梵adhya^tma -bahirdha^-s/u^nyata^ ),即總六根、六境內外十二處中,無我、我所及無彼之法。(四)空空(梵s/u^nyata^ -s/u^nyata^ ),不著前叁空。(五)大空(梵maha^ -s/u^nyata^ ),即于十方世界,無本來定方彼此之相。(六)第一義空(梵parama^rtha -s/u^nya ta^ ),又作勝義空、真實空。即離諸法外,別無第一義實相之自性可得,于實相無所著。(七)有爲空(梵sam!skr!ta -s/u^nyata^ ),即因緣集起之法與因緣之法相皆不可得。(八)無爲空(梵asam!skr!ta -s/u^nyata^ ),即于涅槃法離定取。(九)畢竟空(梵atyanta -s/u^nyata^ ),又作至竟空。即以有爲空、無爲空破一切法,畢竟無有遺余。(十)無始空(梵anavara^gra -s/u^nyata^ ),又作無限空、無際空、無前後空。即一切法雖生起于無始,而亦于此法中舍離取相。(十一)散空(梵anavaka^ra -s/u^nyata^ ),又作散無散空、不舍空、不舍離空。即諸法但和合假有,故畢竟爲別離散滅之相無所有。(十二)性空(梵prakr!ti -s/u^nyata^ ),又作本性空,佛性空。即諸法自性空。(十叁)自相空(梵svalaks!an!a -s/u^nyata^ ),又作自共相空、相空。即諸法總別、同異之相不可得。(十四)諸法空(梵sarva -dharma-s/u^nyata^ ),又作一切法空。即于蘊、處、界等一切法,自相不定,離取相。(十五)不可得空(梵anupalambha -s/u^nyata^ ),又作無所有空。即諸因緣法中,求我、法不可得。(十六)無法空(梵abha^va -s/u^nyata^ ),又作無性空、非有空。即諸法若已壞滅,則無自性可得,未來法亦如是。(十七)有法空(梵svabha^va -s/u^nyata^ ),又作自性空、非有性空。即諸法但由因緣而有,故現在之有即非實有。(十八)無法有法空(梵abha^va- svabha^va-s/u^nyata^ ), 又作無性自性空。即總叁世一切法之生滅及無爲法,一切皆不可得。此十八空,各經典依廢立互異,而立十叁空、十四空、十六空、二十一空等諸說。[大品般若經卷一序品、放光般若經卷一、光贊般若經卷一、大般若經卷四七九、卷四八○、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大智度論卷叁十一]
(名數)見空條。
(名數)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見智度論二十,叁十一,四十六,法界次第下,大乘義章四。
[出大智度論] 一內空內即內身。謂叁十六種不淨充滿。九孔常流。淨相不可得故。是名內空。(叁十六種者。毛發。爪。齒。眵。淚。涎。唾。屎。尿。垢。汗。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九孔者。兩眼。兩耳。兩鼻。口。大便。小便也。)二外空外即外色。謂愚夫爲染故。觀所著色。妄以爲淨。求其淨相。亦如我身。淨相不可得故。是名外空。叁內外空謂我身不淨。外亦如是。外身不淨。我亦如是。一等 - 明·一如等 撰
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 陳義孝編
一內空 二外空 叁內外空 四空空 五大空 六第一義空 七有爲空 八無爲空 九畢竟空 十無始空 十一散空 十二性空 十叁自相空 十四諸法空 十五不可得空 十六無法空 十七有法空 十八無法有法空
次九種禅。而辯十八空者。前九種正爲重顯禅波羅蜜深廣之階級。今十八空次成般若波羅蜜。智慧照了。無得無著之妙絕也。故次而明之。此十八通言空者。無也。無此十八種有。故名爲空。若菩薩始從初修自性禅。終至清淨淨禅。雖有大功德神通智慧之用。而禅定是門戶。诠次階級之法。若不善以十八空慧。照了遣蕩。或于所證諸禅叁昧中。十八有法。隨滯一有。則不得無礙解脫。縱任自在。故須修十八空。照了無住無著也。經論明空。開合名數不同。或以略故。合十八空。但爲十四空。或爲十一空。或爲七空。乃至叁空。二空一空。或以廣故。開十八空。爲二十空。二十五空。乃至無量空。今處中用十八空。遣蕩諸有。罄無不盡。則諸波羅蜜禅定叁昧。萬行悉皆清淨也
一內空 內空者內法空。內法者。所謂內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無我無我所。無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是爲內空也
二外空 外空者。外法空。外法者。謂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色空無我無我所。無色聲香味觸法。亦如是。是爲外空也
叁內外空 內外空者。內外法空。內外法者。所謂內外十二入。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無內外法。是爲內外空也
四空空 空空者。以空破內外空。內外空破是叁空。故名爲空空也。故維摩經雲。得此法已。無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故名空空
五大空 大空者。十方相空。故名大空。所以者何。東方無邊。故名爲大。亦一切處。有故名爲大。遍一切色。故名爲大如是大方能破。故名爲大空。乃至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如是
六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者。諸法中第一者。名爲涅槃。涅槃中亦無涅槃相。涅槃空即第一義空
七有爲空 有爲空者。有爲法名因緣和合生。所謂五衆十二入十八界等。今有爲法。二因緣故空。一者無我無我所。及常相不變易。不可得故空。二者有爲法。有爲法相空。不生不滅無所有故。是爲有爲空也
八無爲空 無爲空者。無爲法名無因緣。常不生不滅如虛空。今待有爲。故說無爲。若有爲法不可得。則無無爲之可著。故即是無爲空
九畢竟空 畢竟空者。以前八空。破諸法畢竟盡淨。名爲畢竟。若無諸法。亦無畢竟之可著。故名畢竟空。又解畢竟名爲終竟觀。是終竟之法。亦不可得。則不執有究竟之法。名爲畢竟空。故法華經雲。乃至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
十無始空 無始空者。一切世間。若衆生若法。皆無有始。如佛告諸比丘。衆生無始無明。覆愛所系。往來生死。無始可得。可破是無始。于無始中無執著。故名無始空也
十一散空 散空者。五衆和合故有人。若以智慧。一一分別。破散人與五衆及所破散法。皆空無所有。如佛告羅那。此色破散滅令無所有。余衆亦如是。是名散空
十二性空 性空者。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爲性。今諸法中皆無性。何以故。一切有爲法。皆從因緣生。因緣生則是作法。若不從因緣和合。則是無法。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爲性空
十叁自相空 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種相。一總相。二別相。總相者。如無常等。別相者。諸法雖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有堅相。火有熱相。如是二種相皆空。故名相空。分別性相不同。或言名異體同。或雲名體俱異。所以者何。性言其體。相言其識。性以據內。相以據外。相如見黃色爲金相。而內是銅火燒石磨。知非金相性。故別明相空
十四諸法空 諸法空者。一切法名。五衆十二入十八界等。是諸法空。皆入種種門。所謂一切法。有相知相識相緣增上相因相果相總相別相依相。是等一切皆空。空無實故。名諸法空
十五不可得空 不可得空者。一切法及因緣畢竟不可得。故名爲不可得空。又解雲。上以諸法空。空一切法。皆不可得。若作可得。則爲斷滅。若知是不可得。亦不可得。則于不可得中心不沒。故名不可得空也
十六無法空 無法空者。無法名。法已滅。是滅無。故名無法空。有人解雲。過去未來法。名無法。是無法不可得。故名無法空也
十七有法空 有法空者。有法名。諸因緣和合生。故有。二法無故。名有法空。有人解雲。現在一切法。及無爲法。名爲有法。如是有法。皆空故。名有法空
十八無法有法空 無法有法空者。取無法有法相不可得。故名無法有法空。亦以觀無法有法空。故名無法有法空。有人解雲。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皆空。故名無法有法空也 - 隋·智顗 撰
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此十八種空者。是惑之次第也。衆生之惑不可頓除。聞起執觸語生滯。故須十八種空遣惑。六足大智度論廣釋其義。義大言多。不能具載 - 唐·李師政 撰